□ 胡健
因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之乡”的授牌仪式,我们来到了扬州市江都区的吴桥镇。吴桥镇之所以被授予“江苏省民间文艺之乡”的荣誉,主要是因为它有一支民间文艺演出队,有社火表演。在授牌仪式上,我们有幸观看了这支民间文艺演出队的社火表演。
说起社火,许多年轻人一定一无所知,就是我们这代人也往往是略知一二。社火原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从史料看,“社火”源远流长。“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为了生存,要战胜野兽,他们常常在猎兽之后聚会扮兽来庆贺,来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面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后来农村的人们有了一定的组织,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孪生姊妹,所谓“社火娱神,香火娱人”。还有些学者甚至把“社火”称为中国民间的狂欢节。然而“文革”一来,社火作为“四旧”被扫荡一空。所以,我在吴桥听到一种说法,叫“守护社火”,其中意思不说自明。
吴桥的社火表演非常热闹。记得第一个节目是旱船。女演员们穿红戴绿,载歌载舞,有两个老年男子在前面风趣地说着戏词,戏词的内容是歌唱今日新农村的。接着的一个节目是女子舞龙。一般舞龙的是男子,龙舞刚劲有力,酣畅淋漓,而女子舞龙则在刚劲中多了一些妩媚,由于把现代的一些形式因素也融入进舞龙中,吴桥女子舞龙显得别具风韵。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一个表演唱,其他演员穿红戴绿、载歌载舞,一个四十来岁的女子与一个七十来岁的高大而精神矍铄的老者,在“为了多情李公子”的黄梅戏歌声中相互表演,女的端庄而少表情,男的则幽默而多风趣。就节目本身似乎没什么可言,而就现场的气氛,那真是热闹极了。它让我想起一些社会学家的话,电视中的表演是“冷表演”,而这里才是真正的“热表演”……中国民间演出的特点就是大红大绿,欢庆吉祥,开心热闹。
看完社火演出后,我们还观看了《吴桥社火》的电视片,这个片子在中央台得过金奖。它真实地记录下了吴桥民间演出队曲折的发展历程,讲了最初的创业,以及有了钱后大家为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电视片之所以能在中央台得金奖,大概是因为这支民间演出队的执著精神非常感人,这些演员可以说就是千年社火的守护者。
在吴桥看民间演出,发现民间演出中仍然少不了时代特点。为演出报幕的,在节目间为了照顾演员换服装而插唱的,都是些时髦的乡村青年,他们唱的也都是些流行歌曲或美声歌曲,他们或许就是些没出名之前的阿宝——民间的歌唱爱好者们。
从吴桥回来后我想,现在社会已经商业化了,文化也已经传媒化了、视觉化了,民间的演出是不是过时了呢?其实,社会越是发展,就越应该注意它的文化多样性,同质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文化生态也像自然生态一样,需要有个生物链,要有多样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人们心灵的多方面需要。这样一想,我就更怀念吴桥的民间社火表演了,因为我从那里听到的是遥远的历史文化的回音。
(作者为淮安市文联副主席、淮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