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卫军
子川先生是在江苏乃至全国诗坛颇有影响的诗人,也是在我看来颇有些神秘色彩的奇人。在真正了解子川先生之前,我很难想象,诗人、棋手和书家,这样看似很有难度的跨界,会如此和谐地融为一身。
因为同在文化单位,且在一幢大楼上班,子川先生的诗名自然早就如雷贯耳。但直到前年加子川先生为新浪博友后,见到他一幅幅清新雅逸的书法作品时才突然感到颇为惊讶。
子川先生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古往今来,这块文化的沃土,孕育了秦少游、汪曾祺等一大批光耀文化星空的名家巨匠。这种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加之深厚的家学渊源,似乎子川先生生来就被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子川的父亲张也愚先生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虽蜗居苏北县城的旧巷,但琴棋诗书样样精通,“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九个一米见方的大字就出自他的手笔,甚至扬州道情这样的江湖说唱艺术,他也十分在行。在子川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唱的那些像“终南山/是俺家/腊月天/四季花/茅檐草舍无冬夏”之类的或高雅隽秀或清悠隐逸的道情段子,会时常飘荡在古镇寂静的夜空。
子川幼时就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临池学书,从王右军的《兰亭序》入手,开始在纸与墨的黑白世界中感受翰逸神飞的奇妙与乐趣。父亲的书法启蒙,使子川先生步入了传统文人学书的正道。他坚持从传统的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饱览前贤法帖,尤其在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等碑帖上用功最多。他的书法以草书为主,虽没有纵横开阖的磅礴气势,没有酣畅淋漓的豪迈激情,也没有墨色的强烈对比和丰富的变化,但笔底流淌的是不激不厉的魏晋风度,是一名沉吟诗人的儒雅与淡定。
他的作品线条凝练,墨色沉静,结体简约,布局疏朗,飘散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和淡淡的诗情,不时,还会透出几缕飘忽的禅意。品读他的书法,有如品读他一贯的谦和微笑的面容与闲静淡然的神情,也一如他那些情深意长的诗歌,乍看像是一番平常景象、是不经意的寻常表达,细细品咂间,你会嚼出其中蕴含的真味和澎湃的情怀。他把下棋的冲撞腾挪,把写诗的喜怒哀乐,化为书写的起承转合,通过执笔提按使转的细微变化更丰富地表现他的诗境与情思。
从他《总也走不出的凹地》《背对时间》《虚拟的往事》等几本诗集大量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川先生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他以传统笔墨的方式,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的诗作,徜徉在笔墨和文字营造的奇幻的世界里。“小火轮从里下河‘突突突’地驶过/把一个少年的梦/捎向远方。” “现在我坐火车回家/从六朝旧都/出发,经过一个小站,再经过一个小站/前方是家乡/我的家乡新修了铁路,通了火车/只是没了亲人。”从这样的书作中,我读到了书家对故土的那份执著且深情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追忆,也读到了书家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它不时地触痛了观者敏感的神经和泪点。也许,这比起时下书坛一些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作品更具有审美的价值。
我们期待子川先生更多更精彩的笔墨的行吟与歌唱。
子川诗书
(扇面)
子夜梦难成,
江洲柳色新。
流莺花解语,
弄月竹弹琴。
极目孤帆远,
且歌夕照明。
倏然春又至,
小草复青青。
壬辰春日杂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