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小康不小康 看看俺家乡

张甫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祖国大地繁花似锦,江山万里凯歌飞扬。我与家乡人民在不容置疑的意味中,感受至深的就是中国在变,家乡也在变。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睢宁县穷得出了名,素有“江苏的北大荒”之称,今日的睢宁,城乡居民鼓起来的钱袋子变得家家银行有存款,存款余额年年在增长。

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带动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喜获各项荣誉称号捷报频传。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睢宁县相继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白山羊之乡”“中国意杨之乡”和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儿童画之乡”以后,先后又有“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三水梨之乡”“中国氨纶纱之乡”“中国冰柜产能第一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以及“江苏省文明城市”等20多个称号。一项项响亮的荣誉,一张张崭新的名片,让睢宁走上了改革创新的快车道,为冲出亚洲、飞向世界不断夯实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睢宁县城面积仅有5平方公里,到处脏乱差。县城居民传唱多年的一首民谣就是对当时贫困面貌的真实写照:“一条马路穿小城,一排路灯萤火虫;房舍破烂道路窄,雨雪天气难出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企业与市场商贸业不断增加。八横八竖的城市框架不断拉开,现在县城总面积已发展到约60平方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12倍。20多条新扩建的城区宽阔大道硬化、绿化、亮化、美化都达到高标准要求。每当市民们走在县城宽阔的中央大道及两旁的公园与广场中,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赞叹:我们的城市像花园!

乡村的变化更是让人惊喜,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一幢幢统一设计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如已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姚集镇高党社区,654户人家,2560口人全部迁居新村大院。新居排列整齐划一,不仅外观新颖美丽,而且室内装潢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在其带动下,全县各乡镇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迅猛推进。一批批集中居住区既达到新农村建设规模的统一要求,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吸引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

如今家乡的百姓一致追求的小康家庭生活指标,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饮食结构变得讲营养;穿着变得一季多衣、一天三换讲时尚;家用电器变高档,文化娱乐变多彩。尤其是交通变快了,通讯更快捷。高铁贯通睢宁全境东西,一县建有两个高铁站;国际观音机场航线通往全球;睢宁居民出行更方便更优越了。男女老友人人手机随身带,微信访亲友更便捷;手机绑定银行卡,收支一键显字码。上周,老舅娶孙媳妇通知我前往贺喜,因走时匆忙没有来及到银行取现金,情急之中忽然发现收礼贵桌上放有二维码,直接扫码付礼金。

要说小康家庭经济变化,就拿老家堂哥一家来说吧。1978年他家五口人,居住在仅有20多平米的农村土坯房里,全家生活开支全靠两口子挣工分和饲养几只小山羊养家糊口,三个孩子都上学,生活可艰难啦。现在他家12口人,有8人先后从高等院校毕业,两个儿子都为企业老板,女儿、女婿和两个孙子均在党政事业单位工作;还有两个孙子孙女读大学。一个大家庭又分成4个小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近50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10倍。两个儿子创办的私营企业去年纳税都在千万元左右。全家先后还添置了家庭小轿车6辆,儿女们上下班均是自驾车。有时周末外出旅游,也不需坐公交啦。说到此时,堂哥高兴地竖起大拇指:“我家提早达小康,完全归功于共产党的好领导,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怎能不为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而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