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春
对扬州木偶剧团的关注已10多年了,就木偶制作、表演也曾看过相关著述,当然也写过一些读后感。我很赞同扬州市委宣传部老部长赵昌智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扬州木偶剧团是文艺的“轻骑兵”,可以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实践证明,这么多年,扬州木偶剧团不负重望,到全国各地巡演成了家常便饭,到国家大剧院汇报演出也不是一次两次,到海外商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木偶皮影行业最高奖金狮奖拿过多少回也记不清了。
作为国家级非遗,其传承人队伍蔚为壮观,不仅有表演的华美霞、颜育、王芸等业内大咖,而且也有制作的殷大宁、戴荣华等顶级高手,更有学养深厚、编排导演全能的焦锋等老师。其《嫦娥奔月》等经典剧目常演常新,演了30多年经久不衰,《琼花仙子》《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等精品力作深受小朋友们广泛欢迎。这支轻骑兵用木偶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实实在在的精彩演出收获了口碑,赢得了奖杯,小日子过得蛮滋润。
说这些似乎离题万里,但不交代点背景就直奔主题,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木偶是他们演出的主角,如果不用木偶呢,木偶剧团还能不能演好?产生这样的疑问,是由看了肖剑锋先生发表在《扬州晚报》“大家说”上的一篇文章引发的。这位老弟文字功底了得,千把字将儿童剧《嘻嘻……西游记》的价值论述得清清楚楚。《西游记》是经典名著,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数不胜数,但能否有一个全新的时代表达,呈现出一个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西游记》,让扬州的孩子喜欢、让家长爱看,肖剑锋的短论对此已作了回答。
《嘻嘻……西游记》跌宕起伏的剧情冲突,时有峰回路转的意外惊喜,精彩的台词对话,常见老话新说的耳目一新,反话正说的别具一格。这出儿童剧是不是近期扬州不可多得的好剧目,我说了没用,孩子们会用脚去投票,上座率、票房收入以及参评获奖,可以为《嘻嘻……西游记》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定。
肖剑锋的短论中说此儿童剧是扬州木偶剧团演出的,这里有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值得关注。该剧纯由真人表演,并没有木偶出现。不用木偶,木偶剧团还能不能演,能不能演好?这可是一个颠覆性的呈现。从由头到尾的欢呼掌声、谢幕时候的意犹未尽,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此剧是满意的。纱幕投影等多媒体呈现,使得龙宫天庭惟妙惟肖;戏曲、歌舞、魔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入,使得孙悟空降魔伏妖扣人心弦;现代生活场景、日常生活用品的植入,使得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普通话、方言、网言网语的交互使用,使得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一部70分钟的短剧,全场无尿点,间或有妙语,演员演得带劲,观众看得起劲,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观演互动默契和谐。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新编儿童剧无疑是成功的,但由木偶剧团演出还是不是成功呢?也许会有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木偶剧团没用木偶表演,在一些人看来就是离经叛道。不用木偶表演,木偶剧团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倒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发问,但细想一下也经不住推敲。戏剧是用歌舞来讲故事的,只要有完整的剧情,精巧的构思,动人的情节,真实的细节,有趣的语言,美妙的音乐,靓丽的舞美,把人物形象深刻展示,把故事梗概清楚交代,把寓教于乐功能发挥,至于用什么道具、着什么服装、配什么音乐等等,应该都服从剧目表演的需要,而不是为保持什么特色一定非得用某个道具。就像这部新编儿童剧《嘻嘻……西游记》,如强行加上一两个木偶,实际上整体剧情并不需要,不仅不会增色,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不用木偶表演,木偶剧团还是木偶剧团吗?估计业内人士为此少不了心里嘀咕,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此颠覆性的呈现,确实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艺术表演终究是给观众看的,一切都应服从剧情安排,体现艺术规律,一切都以观众的满意为标准,表现出思想性艺术性鉴赏性,除此以外,应该没有其他要求。
这次京杭之心上演的新编儿童剧《嘻嘻……西游记》是木偶剧团的一次艺术创新的艰难探索。其意义不仅在于新编儿童剧经典,也不仅仅在于地域特色和时代表达,更多的在于突破固有认知,勇闯未知领域,坚持人民至上,把牢守正创新,把精品力作作为目标、艺术规律作为追求、人民满意作为标准,先立后破,以点带面,推动传统艺术传承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木偶剧团不用木偶演出仅仅是一次尝试,绝不意味着今后都不用木偶表演。相反,通过这次探索,更好地将木偶表演的精髓与其他艺术表演的技巧,在比较中知长短,在融合中补不足,在创新中扬优势,在发展中守正道,焕发传统艺术的青春,以强烈的时代感展现传统艺术的魅力。至于不用木偶,木偶剧团还能不能演好,一切交由观众和历史去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