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己所不欲可施于人

陈 林

 

下楼扔垃圾,看见垃圾桶不远处放着一个很大的蓝色购物袋,扎得严严实实,外面还套了一个透明方便袋,不像是随意丢弃,仔细看看,上面还贴了一张纸条:“十三四岁男孩半新旧衣服,身高165左右可穿,有需要的可取用。”心中陡然一暖,真是一位有心的好人,大概是家里男孩长得太快,衣服更新也快,不想浪费,身边没有适合的孩子,又想照顾别人的自尊,才想出这个妥帖的办法。可惜尺码不符合,要不然我一定会拎回家给孩子试试看,虽然没拿衣服,但这样的善举还是让我心里暖暖的。

过了一会儿,出去买菜,特意绕道去原来的地方,想看一看衣服还在不在,还没到跟前,就听到那里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好几个妈妈模样的女人正拿着袋子里的衣服在身上比划,嘴里相互讨论着什么,一会的功夫,一袋衣服被分完了,个个脸上喜气洋洋。原来大家对接受别人不要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困难,可能她们都感受到了主人的善良和诚意,后来经常有人将一包包不需要的衣服鞋子打包整理好,放在垃圾桶不远处,婆婆有次还选到了一双9成新的女鞋,特别开心。

想想以前的自己,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圭臬,总认为将自己不要的东西给别人很不好,别人会不高兴,剩下来的衣物要么卖废品,要么积压衣柜很长时间不处理。现在想想,如果你是真诚友善的,为什么不可以,物归所用,利己利人。

也有一些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大好人,非要当着别人的面,显示自己的善良,虽然没有说那句“嗟,来食!”但语气、眼神、姿态无不宣示着自己高于别人的优越感,也难怪《礼记》中的那个乞丐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谁愿意低人一等,我猜测那个施舍饭食的齐国人,不单说了那句“嗟,来食!”可能还伴随着轻慢的语气,漠视的眼神,倨傲的姿态,彻底击溃了乞丐的自尊,宁可饿死也可以理解了。

现在我也经常用一个购物袋将不穿的衣服、能用的器具放在那个固定的位置,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取用,我也在别人的袋子里找一找,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有一次淘到了一个长相别致的小音箱,声音也不错,很惊喜,偶尔也会淘到书,收获颇丰。

己所不欲再施人,何乐而不为?你的真诚和友善,别人一定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