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向日葵中队》:愿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王海波

 

拍过戏的人都知道,孩子的戏不好拍。如果是个配角,戏份不多,没什么台词,还好,如果是主角,那导演的头肯 定是要大的。如果只是个别角色,也还好,多花点时间,好好磨磨,也能出来个大差不离,如果是一大帮孩子,群戏又 多,个中滋味,大概只有亲历过的导演才能明白。如果是千 挑万选的好苗子和潜力股,也能事半功倍,如果是特殊的孩 子,如何沟通,如何调度,如何入戏,对于导演来说,无疑 是巨大的挑战。

由南通·通州“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和江苏省电影家协会联合摄制的儿童电影《向日葵中队》,无畏挑战,迎难而上,将镜头对准五( 3)班的孩子们,对准“星星的孩子”的莫离,对准为了融合教育而倾注心血 的父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爱心人士,特别了不起,值得大 大地点赞。

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星星的孩子”,拍这样一部可能吃力不讨好的电影?据中国教育报消息,目前,我国自闭症患 者数量超过 1000 万,其中自闭症儿童超过 200 万。如何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公平、更优质、更有爱的教育,如何为“星星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空,如何让特殊的孩子人生也有出彩 的机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5 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国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97%,同时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一个“强化”,一个“普惠”,一个“融合”,一个“高质量”,为新时代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

导演在影片的结尾打出了这样的字幕,“爱是教育的灵 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政策引导也好,现实需求也罢,落实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融合教育对老师、对家长、对正常孩子的要求更高,如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唯有爱。 众生平等,推己及人,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围绕爱与融合教育,影片以“星星的孩子”莫离为中心,以“风雨中护花”“爱的公开课”以及“向国旗敬礼”等一系列事件为纽带,塑造了以班主任、校长、同学和花爷爷为代表的学校,以莫离父母和张小西父母为代表的家庭,以丁爷爷为代表的社会,是他们让“星星的孩子”莫离打开了心扉,是他们让“向日葵中队”成为有爱的集体,是他们为融合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电影样本。

这样一部有情怀、正能量的影片,理应被更多的人看到。但从排片和票房来看,无疑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就引出一 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正能量如何澎湃大流量,有情怀如何还 能有票房,关于这个话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着 不同的观点。

电影《向日葵中队》也给出 了 自己的回答。在正能量和 大流量方面, 主创团队坚定地选择了正能量, 在有情怀和有 票房之间,主创团队坚定地选择了有情怀。这不意味着主创 团队不要流量, 但它首先选择精准满足 200 万自闭症儿童、 1000 万自闭症患者的需求,这也不意味着主创团队不要票房, 在影片宣发上,主创团队同样一直在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这样一部儿童题材的主旋律作品,主创团队在影片创作上,还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我们知道,对比是一种很重要的叙事手法,没有对比, 很多时候,故事就没有力量。举个例子,影片设置了几组对 比关系,比如莫离转学前的学校和转学后的学校,莫离显然 无法适应转学前的学校,否则就不用煞费苦心地转学了,这一点导演和观众无疑是有默契的;又如影片设置了张小西和 以马一飞为代表的其他同学,大家对莫离的特殊一开始是不 理解、不欢迎和不接受的,但在张小西坚定的关心和不懈的 努力下,马一飞等同学慢慢地理解和接受了莫离;再如,影片还设置了莫离一家和张小西一家,两个家庭的平行设置和 交叉叙事,充分展示了家庭和学校的良性互动,更难得的是,还展示了正常孩子的家庭和特殊孩子的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让故事更有张力,也让我们看到了融合教育如何成为可能,等等。

包括对比在内的一系列叙事手法的成功运用,不仅让影片的主题得到了较好的呈现,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观影中,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如果莫离是我的孩子,我能 为她的成长做什么?如果张小西是我的孩子,我会支持她这 样关心和帮助莫离吗?这样的代入和共情,让影片所包含的 爱与温暖,得到了充分释放。有研究表明,“普通儿童从小接触孤独症孩子,能够激发出自己的爱心,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帮助、包容和理解的过程”。影片最后,我们看到,莫离获得了成长,所有的人都获得了成长,作为观众,我们也获得了成长。

向日葵的花语是默默守护的爱。就像每一个生命都应该 被温柔以待一样,每一份为这部影片、为这类影片付出的努 力,都值得报以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