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艺由心生

赵德清

不少人,或者说我接触的大多数人,都在五六十岁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选择一门艺术作为打发时间、充实自我的重要方式。这些人,基本上不是文艺专业出身,也没依靠文艺吃饭,纯粹不知不觉间喜欢上文艺,并在某一个艺术门类上有所钻研,渐有所得,怡然自得。一方面可能是我从事文艺工作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确实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现象。虽说不能以偏概全,但喜欢文艺总比喜欢打牌好些,除了消磨时光,还能陶冶情操。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仿佛突然之间把文艺爱好作为余生乐趣呢?今天我就来说说自己的感悟,如能让更多的人因此也与文艺同行,不亦乐乎。

人是非常奇妙的,经常会有些念头凭空而来。这样的顿悟,灵光一闪,可遇不可求。从唯物主义哲学上来讲,这是日常生活积累所致,量变引起质变。文学史研究说,文艺的产生,来自劳动。是先民们的劳动号子声转化为诗歌艺术,劳动的姿势转化为舞蹈的姿态,涂鸦的笔划转化为书法、美术。但不管怎么说,这其中关键还是人的大脑,没有思维参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艺由心生。文艺本来就是人类特有的文明形式。许多艺术大家,也不是教学能教出来的,而更多的是天分。所以,沈从文跟汪曾祺讲,作家不是教出来的。现在格式化的作文课,除了能够应付考试,可以说与文学毫不沾边。文学报刊编辑们经常遇到有人把一堆作文当作文学来投稿,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都没办法解释为什么不能采用。投稿者振振有词地说,这些作品老师打的是优秀等次,为什么不能发表?!在我来看,作文与文学之间隔着一道天堑:内心。在作文中我读不到你的内心,呈现的都是程式化的语言,感受不到你的所思所想。而文学作品,必须要有灵魂在场,要有内心绽放。绘画也是一样,有的人只能做一名画工,却不能成为画家。艺术需要技术支撑,但技术绝不是艺术。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与艺术形成同频共振,在这门艺术中找到自我表达、自我升华的途径,他才有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可能。

人与人相聚讲究缘份,人与艺术相伴也讲究缘份。有位在经济一线工作多年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赋闲在家,但却没有意志消沉,反而热爱上书法,热爱上诗歌,在艺术领域重新找到自我。他说:“我不是为了成名成家,只是乐在其中。”的确,现在许多文艺爱好者,并不是想在艺术上获得物质回报,而是追求精神依托。人的一生有千万条道路选择,选择艺术就是选择内心,让灵魂得以安放。越来越多的文艺爱好者,业余水准反而能够更加真实,不跟风、不追捧,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在不断提升,甚至创作能力也不同凡响。这些人,对文艺的爱好,已经到了“不争”的境界。安安静静地读书、绘画、写字,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人生状态。

最近一段时间,文艺界行风建设出现新气象,“不良艺人”风光不再,“德艺双馨”大行其道。艺术不仅仅具备娱乐功能,更具备教育功能,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成长,不可估量。让艺术回归内心,让内心更加纯粹,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艺由心生,心在你我,顿悟一下,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