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由“国家一级美术师”想到的

衡正安

在美术专业的职称中,只有一级美术师,没有国家一级美术师,那么我们随处可见的这个自称自贵的称谓“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哪来的?其它艺术类一级职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怎么一回事?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我想至少反映出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功利思想严重。很显然,有“国家”二字和没有“国家”二字是不一样的,加上“国家”二字显得“高大上”。近40年来,随着商品思潮的影响,艺术走向市场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艺术品当然也是商品。然而,艺术家的精力绝不能仅仅放在艺术的商品属性上,更不能无中生有地推销自己,应该将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放在首位,不能刻意地追求艺术的商品价值,因为这背离了作为艺术家的目的和初衷,也背离了艺术的真正价值。

二是心态浮躁。这种浮躁的心态既表现出个人的浮躁也表现出社会环境的浮躁。艺术家的浮躁表现为吹捧自己,所谓“自吹和他吹”相结合,总以为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价和地位,从而更好地推销自己,其心思不在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上,而是用在自己的包装上。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引领风尚的一股重要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长期以来,社会对艺术家的评价往往忽略艺术家的真实水平,所以书画家包装得越华丽、越吓人,越能在社会上得到关注和重视。

三是社会审美水平问题。为什么个人和社会都特别地关注艺术家作品以外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继承和艺术审美水平在某种程度或方面上的缺失与下降。导致难以用艺术的标准评价艺术,只有用艺术以外的如职务、职称、获奖和包装等外部条件衡量艺术家的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在我们传统文化经受百年冲击之际,西方文艺思潮又蜂拥而至,搅乱了我们固有的审美标准,而新的审美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才会出现有些艺术家和社会对职称、职务的过度关注,甚至出现无意或有意的在职称上加“国家”二字的现象。

四是有悖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书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画艺术的博大体现出他的多种面貌,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而所谓的精深是指它核心的价值部分,代表着这个文化的高度和理想。这种高度和理想是以儒释道为精神核心的艺术理想和境界,是一种向内追求即丰富主体精神而褪去物质羁绊的理想境界,名、利、物、象是需要我们艺术家在艺术实践追求中淡化并不断升华的过程。对名利和物象的过度追求是和这种艺术核心精神相反的,也是有害的,更不可能创作出高境界的艺术作品。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小事,大可不必如此计较,是在抬杠,我想这一定不是什么小事,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提醒,任其发展,是很严重的。所谓“《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1500年前古人就知道音乐的高下,关乎“礼”,即社会的道德风尚,何况到了今天,何况关乎我们整个文艺界?

我们艺术界的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不能不说和上面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关。有深度的作品少了,浮在纸上的多了;意境深远者少了,重技术的作品多了;有书卷气的作品少了,气息狂躁的作品多了,清雅散淡者少了;满纸江湖气者多了;含蓄深沉的作品少了,剑拔弩张、火气十足者多了;笔墨深厚、内敛厚重、小中见大者少了,追求形式、视觉冲击、超大尺寸者多了,这是有些书画家将精力多用在了向外追求上,名利心太重,没有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精髓与博大正是精神的丰富,唯此才能获得艺术境界的高远。

如果说书画家热衷于追求名利、难出艺术精品、出不了高峰是关乎到书画家自身的话,那么,这种追求艺术之外的物质名利之心,如果蔓延到社会成为一种“自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成一种风气,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环境,当不言自明。

德国文学家卡夫卡说:“我们最大的堕落是失去了耐心。”这个耐心如何才能找回,唯有读书、思考,提升自己。我们的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要将更大的心思和精力用于专业的锤炼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己,才有可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