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闲话古人尊师

李昌浩

“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韩昌黎集·师说》。自古以来善于学习的人,必有老师引导。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据古籍记载,尧、舜、禹的时期已有大学,名“成均”。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担负起了教育责任。他们最初的级别是“国老”与“庶老”。

西周时期,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地方上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典礼,以示“尊教重道”,所以《尚书》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旧时一般的家庭,堂屋供奉祖先牌位的上方,大多写“天地君亲师”,足见古人对老师的敬重。

自唐代起,学校的教师,也就是书院的主持人,大都为品学兼优且负有声望的长者,除了书院,还有私塾、公学和义塾三大类,这也应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在古代,教师称呼为“师”,后来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师”前面又加一“老”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是古代对老师的尊称。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古人又称教师为先生,《礼记》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古代的师生关系较为突出。父母带孩子去私塾报名读书,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对孔子牌位行叩拜大礼。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看得很重,《吕氏春秋·尊师》里言“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古人在路上遇见老师,要站在路边行礼,在家里遇见老师要行四拜之礼。历史上把老师称为“先生”,一直流传到近代。“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或者“教书先生”等,这是对教书者的敬称。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有一天,夫子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两人静静站立直至夫子醒来再求教,当最后向夫子拜辞,出门时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明帝对老师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柳宗元《师友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如果全社会不敬重老师,就愈加背离道统了。古代教师的地位很高,他们都是有功名的人,朝廷在礼节性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尊崇。从另一个层面也体现了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