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父亲走了,留下了“三为”家风
鄂晓惠

以往每年父亲节,父亲鄂允文都能收到我通过专递送去的兰花,可是今年父亲收不到了,就在春节后不久,父亲轻轻地走了。

记得父亲生前,书桌的玻璃台板下一直压着“勤为先,俭为要,读为本。”这九个字。父亲告诉我,这是爷爷临终前的嘱咐,也是全家老小几十年持家过日子的准则。

我们家是滿族人,属“八旗”之首正黄旗。听父亲说,淸朝覆灭的原因很多,而“八旗子弟” 凭借祖宗的福荫,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腐化堕落,这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原因。老舍先生因为是旗人,对“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知之甚多,写过自传体的文章《正红旗下》,对“八旗子弟” 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此,爷爷痛定思痛,留下“三为” 的遗嘱,以告诫子孙,免走败家歧路。父亲解释道,勤是勤勉,不偷懒;俭是节约,不浪费粮食;读是读书,读书明理、明事、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注。

与老舍先生经历相似,父亲家道衰颓败落,少年失怙辍学,打工谋生,幸好投奔了解放军,靠自学成长为部队文化干事。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转业到无锡日报任文艺编辑,因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实在抽不出时间照顾我,只好把我送到扬州外婆家寄养。

文革期间,父亲因为坚持原则,不为保全自己而出卖別人,挨斗受批,被关到机电公司仓库,不分昼夜钉木箱。闻讯后,我去仓库送饭,一见面,我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可是他的脸上竟看不出一絲委屈、愤懑,父亲爱抚地帮我边擦眼泪边说:“孩子,做人要有骨气,不能像墙头上的草,风吹两边倒。”也许是饿狠了,捧起饭碗就大口大口扒饭,碗一丢,忙不迭地催我走:“乖囡,听话,赶紧回扬州,知识总归有用的,学习不能耽误!”

拨乱反正后,父亲担任市文化系统领导,仍笔耕不辍,三更灯火五更鸡,先后创作了《蛇侠》、等17部影视剧,其中电影《二泉映月》参加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并获美国国际电影艺术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及大众电影百花奖。有一次,我去无锡探亲,正巧北京记者到我家采访,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父亲留记者吃饭,就在他给记者夹菜的时候,有一小块鸡蛋掉到桌子上,父亲毫不犹豫地从桌上夹起鸡蛋,又自然而然地放进嘴里吃掉。饭后,我送记者出门,她深有感慨地对我说:“接触过许多有身份的人,像你父亲这样沒有架子,这样朴实而且生活节俭的不多见!”

父亲走了,“三为” 字幅留给了我。看见字幅,好像父亲就在我身旁,慈祥地叮嘱我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近段时间,“家风” 成了热议的公众话题,引发人们的追寻与思考。我想,沒有好的家训、家教,何谈好的家风?优良家风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笔不朽的财富。因此,我把父亲留给我的“三为”字幅郑重其事地转交给我的女儿,希望她身体力行,代代相传。 

 (作者现居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