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对经典的回望与致敬
——评江苏省京剧院复排《骆驼祥子》

刘旭东

 

京剧《骆驼祥子》是江苏省京剧院出品的名牌剧目,曾经产生轰动效应,囊括过当年所有戏剧大奖,被誉为现代京剧的里程碑。24年后,省京剧院重排此剧,传承经典,不禁让人心生感慨,经典就是经典,虽然经过岁月的汰洗,魅力依然不减当年。

传统京剧多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现代京剧一度将焦点转移到以工农兵为主的英雄人物身上。这是京剧现代化的第一次自觉尝试。但在样板戏受到反思批评之后,人们一度停下了京剧现代化的步伐。《骆驼祥子》应该是京剧现代化步伐重启后的重要成果。现在看来,这条道路是京剧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骆驼祥子》之所以在1998年应运而生,我以为是应和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节拍。它走了一条认识经典、回到经典、借力经典的京剧探索之路。

老舍的同名小说为此剧提供了坚实的文学根基。100年前北京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被写得淋漓尽致。祥子、虎妞、小福子、刘四爷、孙侦探、老马祖孙、曹先生等一个个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交织成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图。从小说到京剧,从文本到舞台,这种转换是忠实的,也是成功的。老舍的京味小说,成就了这部京味京剧。京剧复原了小说的原貌,没有走样,也没有拔高。非常难得。这一点体现在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上,更体现在唱词的精粹上。传统京剧的唱词多俚白之语,失之粗陋,有时甚至不顾文法。《骆驼祥子》唱词却极富文学性,用辞清丽,或合辙押韵,或对仗工整,显示了编剧不凡的文学功力。这是对小说文学性的成功转换,甚至超越了小说语言本身。

老舍如实地描绘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老北京,祥子的命运其实是让人绝望的,虎妞因难产而死,小福子因绝望而自缢,祥子的车子被抢,积蓄被诈,他真的是走投无路了。这种结局与中国传统文学和戏剧中的“光明尾巴”大相径庭,但这种绝望所形成的戏剧力量却是无可替代的。它让人们认识到只有改造北洋军阀的统治才有底层人民的活路。老舍对北洋统治的绝决式的揭露、批判和控诉,是良知和勇气的结果。当然,老舍的伟大还在于写出了绝望中尚存的一丝人性温暖。祥子的勤苦,虎妞的敢爱,小福子的善良、曹先生的兼爱……都体现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中。这种人性温暖是最后一点“绝望中的希望”。京剧完全忠实于小说原著精神,也拉开了与传统京剧的距离。我以为这是此剧获得的现代性元素之一。

京剧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两两相对,相得益彰。这一特点也是小说原有的,但因为舞台呈现而显得更为集中和突出。虎妞与小福子是一种对比。一个性烈如火,一个温柔如水。曹先生与孙探长是一种对比。曹是一个胸怀大爱的革命者,孙是一个敲诈勒索的恶棍。刘四爷与老马也是一种对比。刘四爷是车厂厂主,虽是虎妞的父亲,眼里却只认钱,没有女儿的幸福。老马虽是车夫,饥寒交迫,有一口吃的也要省给孙子。甚至,祥子和墩子喜子柱子们也是一种对比。祥子怀揣理想,做梦都要拉上自己的新车,其他车夫则心灰意懒,怨天认命,只有羡慕的份儿。

虽然时隔24年,新版《骆驼祥子》基本忠实于原先的舞台呈现,保留了京剧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主要得力于表演的传承。生旦净末丑虽然都换了新人,但是新一代演员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不遑多让,唱念做打,样样皆精。高飞的虎妞生动传神,虎虎有生气。黄金朝的祥子把握得当,很有层次。两场高潮戏都很出色,一场是虎妞情逗祥子,醉态可掬,一招一式皆得原版真髓;一场是虎妞逼嫁,高亢激越,叫板式的唱腔,让观众喝彩不断。这种魅力还表现在舞美的隐喻特征。倾斜的城门,象征不平的世界;蹲立的石狮代表统治的蛮力;漫天大雪,比喻冷酷的生活窘境。这一匠心独运的舞台装置,保留了传统京剧舞台简单简洁的特点,打破了传统京剧舞台程式化的布局,使全剧笼罩在一种压抑失常紧张不安的氛围之中。

在大呼过瘾的同时,还有几点感受。一是对待经典应该常演常新。重排未必照搬。总体上看,全剧节奏偏紧,起伏不够。如果能够张弛有致,应该更有力量。二是用鼓书艺人串连全剧,很好。但既是京韵大鼓,就当更有京味京韵。三是经典剧目一旦成型,戏剧悬念往往失去价值。如何打造类似于《沙家浜》中“智斗”那样的折子戏,值得京剧人不懈追求。

总之,重排《骆驼祥子》是一次对经典的回望与致敬,体现了江苏省京剧院的实力和水准。当然京剧现代化任重道远,仅有一部《骆驼祥子》是不够的。好在江苏省京剧院一直没有停止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给予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