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谈艺录
抛开创新的包袱去创新

3月31日下午,宋玉麟应章剑华之邀来到省文联办公室,两人就“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去创作”、“中国画的笔墨”、“走进传统与走出传统”和“江苏美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去创作,不创新确实无出路,但不能一味地想着创新,创新是自然而然的。

章剑华:当今的书画家们人人都在讲创新,所以创新也就引来了不少质疑: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又是怎样创新的?你曾提出“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进行艺术创作,我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我是这样理解的,艺术创作并非不要创新,而是要丢掉创新的包袱,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我想,你对这句话应该有更深层的理解。

宋玉麟: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写过一篇《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的文章,当时是根据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些思考,并针对当时美术界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在1984年前,我基本上是在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学习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绘画、西画和一些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之后,我开始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想在创作上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尝试过多种方法,比如中西结合、文人画中粗放的表现手法,甚至借鉴了一些现代派的创作方法等,大家对我的创作尝试也是褒贬不一。后来我把画册寄给陆俨少先生,不久收到了他的回信,他说欲形成个人面貌,非一朝一夕之事,惟有吃透传统,才能水到渠成。他的话让我受益匪浅,后来我就写了回信,提到三个方面:一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批老艺术家,他们学画深入传统,但很容易被传统所束缚,所以他们提出“不要背上传统的包袱”;二是在当时的青年画家中,出现了很多对传统未深入了解却高喊着创新的现象;三是出现一些“不要重复古人、重复前人、重复自己”的论调,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不科学的。“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去创作,不创新确实无出路,但不能一直想着创新,其实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很多人对“笔墨当随时代”和“笔墨等于零”有些误解。

章剑华:老一辈艺术家提出“不要背负传统的包袱”,这对于他们创新的实践很重要。“不要背负创新的包袱”是你根据自身情况和当时美术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我想到了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现代人对此有很多误解。石涛的本意大体是,如果画家的笔墨都跟随了时代,也就不一定会出佳作。艺术家还是要多一些坚守,少一些迎合,不能完全跟风,不要为创新而创新。与石涛这一论调相对应的是吴冠中提出的“笔墨等于零”,这句话在艺术界被反复引用,不断探讨。其实吴冠中有一次在南京艺术学院讲课时曾解释过,他说“笔墨等于零”并非不要笔墨,如果笔墨中无内容、无画面,脱离了具体对象,未赋予笔墨以情感,那么笔墨就等于零。吴冠中重视构图和内容,在中国画方面应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或者创造了一种新的笔墨。

宋玉麟:“笔墨等于零”是吴老基于西画基础而提出的观点。吴老学西画出身,用西画的观点诠释他的作品,提出“笔墨等于零”是可以理解的。他和其师林风眠先生走的是同样的道路,他们都是用西画的方法,吸收中国画的精神,运用中国画的材料去创作。这种新的尝试被冠以不同的称谓,有的人认为这是“彩墨画”,但是这并不完全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傅抱石先生曾在一次题为《中国画的精神》的演讲中,就中国画和西画在材料、装裱形式和文化精神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中国画是用毛笔工具画在中国纸上,用浅绛画山水、花鸟、人物,以立轴、手卷、册页等形式装裱的绘画。当前我们对于中国画概念的界定很模糊,有待于合理梳理各种关系,去进一步作出科学的界定。

章剑华:我觉得傅老对中国画的界定是有道理的。其实历来对于“书法”的界定也很模糊,依傅老的思路,我想书法也可以定义为:以毛笔为工具,以宣纸为材料,以汉字为对象,以立轴、手卷、册页、扇面等为装裱形式的造型艺术。

艺术家如果能够真正深入传统去学习,就别怕走不出来。

章剑华:你父亲宋文治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他取法清代“四王”,又借鉴了同时代的陆俨少、吴湖帆等先生的骨法用笔和渲染技法,在中国画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也为江苏乃至全国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你也是秉承家学,父亲对你的艺术创作的影响应该有很多积极意义。

宋玉麟:我觉得父亲对我的绘画艺术道路起到了引领作用。其实在我童年时期,并未和父亲一起生活,那时候的我对于绘画没有更多认识,也更谈不上耳濡目染。一直到1961年我随父亲到南京读书,才开始学习国画,并渐渐融入了这个书画环境。父亲教会了我怎样去欣赏一幅好画的标准,通过观看他们的作画过程,我学会了创作不同题材中国画的方法。与父亲不同的是,陆俨少先生在绘画精神层面给予我更多的提升,比如董其昌和石涛山水画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一次与陆老的交谈中,他说到对于苦学派的李可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一句话的理解,他说如果真正深入传统,就别怕走不出来。他的话给我很大的影响,我才慢慢意识到应该走自己的路,其实我骨子里还是喜欢回归传统。我把学画的基本观点放得较低,不是刻意去创造什么,而是用传统技法表现对传统的理解,这是我创作山水画的一个很简单的出发点。这样一来,我的创作方向较为可行,而且我也不回避使用传统技法。每个画家面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悟不同,自己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不同,我觉得在画作中表现自己的感受才最重要。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根据个人的情况来选择,完全跟随别人的路去走是行不通的。所以,我抛开了创新的包袱,回归到传统,走了自己的路。

章剑华:虽然创作上抛开了创新的包袱,实际上,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面貌,也就是创新的过程。有的人强调传统,有的人更关注创新,有的人把传统和创新综合在一起,都取得了成功。艺术作品既要有出处,又要有风格,还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形成个性很容易,但是如果无传承、无源头、无依据,那就不行。只有深入学习、研究传统,把传统吃透,就不怕走不出来,走出来了,就是新路,就是创新。

在我省的美术事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人才队伍不合理、绘画基本功弱、评价体系混乱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

章剑华:目前全国都在关注文化建设,江苏也在积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你作为省美协主席,我想你也作过很多关于极力推进我省美术事业良性发展的思考。抛开优势不谈,你觉得我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宋玉麟:在肯定我省美术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人才队伍不合理。在创作重大历史、人物、事件题材的大型作品方面,我省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显然不能满足。二是绘画基本功不扎实。以老一辈画家为例,他们在反映新题材的创作中,显然得心应手,而当代我省画家在这方面却表现的有些力不从心,归根结底还是绘画基本功弱。三是评价体系混乱。从中国画的创作状态来看,目前工笔画虽略好于写意画,花鸟画略好于人物画,人物画略好于山水画,但是普遍出现了内容同样性和表现手法同一性等问题,这与当前绘画的评价标准和导向有关。四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客观的讲,近些年我省的绘画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才队伍交替不能顺利进行,有可能导致江苏书法在创作、展览、人才等方面都陷入非良性循环。

章剑华:你提到的四个问题很有针对性。从深层次上分析我省美术发展的问题,主要还是人才问题。我们今后一定要借助“全国美展”“百家金陵”等平台,不仅发挥好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还要创造更多、更大的平台,进一步发掘、培养并推出人才,尽快使江苏的美术人才建设进入到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