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龄
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百年前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影响深远。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无数先驱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王森然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王森然,1919年考入直隶高等师范国文专修科。五四运动中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鲁迅等革命先驱,成立进步组织,创办进步刊物,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 1924年,王森然受陕西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之邀,到榆林中学任教,同魏野畴、李子洲同志一起在陕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后曾在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执教,从事教育事业70年。1983年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4月4日在北京病逝。习仲勋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介绍了他的生平,认为王森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同时,文章中对他在文艺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充分的肯定,“1926年起,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新文学理论专著,正确地阐述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革命功利性,以及文学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多年为国家民族命运的呼号奔走,多年的新文化领域的深耕密耘,使得王森然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给予了更有使命感的关注。他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文化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与中国前途命运相关的重要政治课题,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通的问题,也是一个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急需全球化、现代化的重要问题。而这个重要的课题,归根结底在于人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在民众中间进行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将文化建设与人的现代化密切结合,将文化转型与社会变革密切结合。
他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理论。中国语文教育史已经将《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列为废除科举之后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系统、最具权威性的第一部国文教学法论著作,中国语文教育史家已经把它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列入史册。他呼吁要给学生“一把长利的斧子,一个长明的灯笼:长利的斧子,是教他们在荆棘里谋生存的工具;长明的灯笼,是导他们在黑暗里寻光明的出路。”
他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撰写了《近代百家评传》《近代二十家评传》,集中反映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政治思想史,国外学术界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搜集了大量有关世界妇女问题的资料,编成《世界妇女运动大系》13卷。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文学,研究成果汇集为《文学新论》,还写有大量的诗歌、小说、杂文,针砭时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他和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一道,致力于继承民族传统,创新绘画艺术,其画自辟蹊径,风格独特。在86岁高龄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松鹤朝阳》和《群鹰图》巨幅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