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江南二胡艺术的代表朱昌耀

宋飞: 谈到您的作品,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江南春色》,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您在20出头的年纪就已经创作出这首作品。不论以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是当时民乐整体的创作氛围,应该说这是一部相当惊艳的佳作。《江南春色》也为您赢得了很大荣誉,颇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奇色彩,请您首先为我们谈谈这首作品,以及创作背景和您当时的创作心态吧。

朱昌耀:这是我和我们江苏的作曲家马熙林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合作创作的一首二胡曲。1978年,我22岁,刚从大学毕业进入江苏省歌舞团工作不久,想到虽然江苏是二胡之乡,二胡的发展与江苏、江南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但能代表江苏、江南风格特点二胡曲真的不太多,而我则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得天独厚,应该要用二胡歌唱江南,赞美故乡,一种责任感和创作冲动油然而生,再加上当时演出、独奏及参加全省、全国汇演等工作上的需要,所以,我和马熙林老师一起去苏州的东山、西山,去无锡的太湖体验生活,进行采风,最后选定以江南的春天为题材,以苏州的民歌《大九连环》为素材,以江南丝竹为演奏手法,创作了这首的二胡曲。

乐曲描写了锦绣山河鱼米乡的江南春景,表达了广大人民对它的倾心热爱。全曲共分五个段落:引子【旷野清晨】,描写了秀丽江南的早晨,细雾蒙蒙,远处,飘来牧童的笛声,二胡的一串自然泛音好象平静的湖面上,荡起一串涟漪。紧接着,由乐队奏出的间奏,把我们带入第一段【春回大地】的意境之中,这是一段非常抒情的慢板,描绘了万象更新的江南春景,特别是在演奏上运用了富有江南风格的滑音、打音及同音异指、同指异音等手法,使之更加优美如歌。第二段【万物争春】,节奏上由慢渐快,采用江南丝竹中典型的加花变奏手法,表现了人们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接着乐曲不断发展并逐渐推向高潮,进入第三段【江南碧翠】,这是主部乐段的变化再现,是一段激情的广板,表达了对江南美丽春景的无限赞叹之情。乐曲的尾声【欸乃庭湖】是一个安静的慢板,好似湖面上,划着小船的人们,唱着歌儿渐渐地远去、远去……

乐曲创作完成后就成为我经常演出曲目,得到了观众的喜爱。第二年,在《江苏二胡曲集》上发表,1982年,我参加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南方片),演奏了这首曲目,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1983年,乐曲获得了全国民族器乐作品评奖三等奖。1984年,我将此曲稍作修改,录制成二胡专辑出版发行。乐曲也成为众多二胡教材和二胡考级选定的曲目。

宋飞:我最近编写的中小型二胡作品曲集,收录了您的两首佳作:《江南春色》和《扬州小调》,请您为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在学习和演奏您的这两首作品时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演奏的心得。

朱昌耀: 如前面所说《江南春色》是以苏州的民歌《大九连环》为素材,以江南丝竹为演奏手法创作而成的,《扬州小调》则是由两首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因此,要演奏好这两首乐曲,我认为第一需要了解和研究一下这些民歌,了解和研究一下江南丝竹的演奏特点;第二要注意乐曲表现的内涵,由于都是以民歌为素材,歌唱性就特别重要,所以一定要注重演奏的歌唱性;第三就是需要掌握江南风格特点、韵味的演奏手法,如:打音、滑音、垫指滑音等演奏技法。注意了这三个方面,再确保音准、节奏、强弱没有问题,我想,就可以演奏好这两首乐曲了。

宋飞:您的这两首作品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是根据我收集的众多有一定基础的演奏者的学习心得看来,您的作品学会容易,但是想要拉好却很难,那么您作为作者、首演者,认为您的作品究竟难在哪里呢?

朱昌耀:这个问题与上个问题有一定联系。从专业演奏者的角度来讲,从技术的层面来看,从音准、节奏、强弱表现来看,这两首曲子确实不是太难,但是,如果不了解和研究一下这些民歌(没听过这些民歌),不了解和研究一下江南丝竹的演奏特点(没演奏过江南丝竹的乐曲), 那怎么能把乐曲的风格韵味表现出来?怎么能把乐曲的内涵表现到位?而从业余演奏者的角度来讲,往往在音准、节奏、强弱表现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那风格韵味和音乐内涵的表现,就没有坚实的支撑,这两个方面无论是哪一点缺失,都会影响乐曲的整体呈现和表现。

此外,还有一点我想提请大家重视,讲到二胡演奏技术的难与易,往往只注意速度和音准,认为快速且音准,这样的演奏就是难了。不可否认,这在二胡演奏中确实不易,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一个比较容易衡定、具有量化标准的方面,而音色的丰富,揉弦的变化,风格韵味的掌握,发音的坚实饱满,难道不难吗?我希望这写不易衡定、不太具有量化标准的方面,更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作为二胡这件民族弓弦乐器,丰富的音色,变化的揉弦,浓郁的风格韵味恰恰是其表达音乐内涵、表达心灵情感独具魅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所以无论在创作和演奏中,都应该更加注意。

宋飞: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您的江南style! 您和阿炳、刘天华同为江苏二胡之乡人,请问您在特别擅长的创作江南风格作品的处理中有何心得?又是如何把握江南风格二胡乐曲的演奏?

朱昌耀:江苏、江南一带从历史上看一直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由于地处中国的东海沿海,且山清水秀,故历代一直就有“锦绣江南鱼米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称。长期以来,江南人勤劳智慧,丰衣足食,因而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音乐上,都具有委婉,流畅的特点。我们常用“小桥流水”来形容江南特点。这与北方的“黄土高坡”或“高山峻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桥流水”反映在音乐上,就是旋律的走向平稳连贯,起伏不大,力度上的对比也不很突出,没有特别或规律性突出的音头,但有相当多的曲子加花很多,就是在旋律简单的曲子中加上繁多的加花变奏,这在江南丝竹的乐曲中以及江南戏曲音乐的伴奏中尤为突出。此外,我们稍加注意可能会发现,江南一带的滑音很少超过三度、四度,一般都在二度或三度,此外,装饰音、倚音较多,但都是名符其实地起到装饰作用,一般不会特别突出装饰音,此外,乐段和乐句,甚至于每个音的细小地方,都富于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味道”。由于江南风格的二胡乐曲,与江南一带的戏曲和民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最早二胡一直是为戏曲和民歌伴奏的,所以江南二胡对于戏曲和民歌的依附性较大,所以歌唱性极强。而二胡作为拉弦乐器,最能充分,完美地体现“歌唱性”这个特点,因而也就最擅长于表现“江南”的风格特点了。

因此,江南风格特点在二胡音乐,二胡演奏上的体现,概括起来就是四点:1、旋律上具有委婉,流畅,优美、动听,“小桥流水”的特点,其旋律的走向平稳连贯,起伏不大,力度上的对比也不突出,但加花变奏较多;2、滑音一般都在二度或三度,很少超过四度,但装饰音、倚音较多,演奏中一般不会特别突出装饰音,使之名符其实地起到装饰作用; 3、乐段和乐句,甚至于每个音的细小地方,都富于变化,重视体现“小味道”;4、强调体现“歌唱性”。

从总体上讲,如果能把握以上几点,加之具体的分析,我想也就能很好地在二胡演奏中体现江南的地方风格特点了。

 (本文有删节)

(宋飞,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二胡学会会长。)

朱昌耀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