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朱昌耀与他的音乐人生
郭莉莉

朱昌耀  1956年生于南京,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现任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二胡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甘涛、瞿安华、马友德和陈耀星等。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优秀表演奖(二胡第一名),1991年获“江苏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奖”,同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朱昌耀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二胡独奏曲《欢庆锣鼓》(1979年在“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二等奖)、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和二胡协奏曲《枫桥夜泊》(1983年均获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三等奖)、民族器乐曲《姑苏情》(1991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征集评奖一等奖第一名)。所创作和演奏的曲目,已由海内外众多的唱片公司录制成CD、DVD等数十个独奏专辑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朱昌耀曾赴许多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讲学和担任音乐比赛的评委,十多次赴台湾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 此外,作为领队兼二胡独奏演员,多次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访问演出,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称赞。被誉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世界一流的弦乐演奏家”,“人间国宝”。

朱昌耀是幸运的,他从艺一路走来光环四射,音乐萦绕着他,鲜花簇拥着他,掌声环绕着他,荣誉紧随着他,一直稳稳地立足在他人生舞台的中央。他是江苏演艺界获得各种荣誉最多者其中之一,他是江苏演艺界捧得各类艺术奖最高的其中之一,他是江苏演艺界把艺术触角伸向海内外地域最广的其中之一,他是江苏演艺界出版发行个人音乐专辑最多的其中之一。做人他被人称道,当二胡演奏家他被称做是世界一流的弦乐演奏家,做领导他尽职尽力被称之为当之无愧。

“小红花”的“小尖子”

二十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南京有“一大一小”闻名全国,这大是指长江大桥,这小说的是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朱昌耀自小透着几分聪颖机灵,7岁拿起二胡就有“小琴童”之称,10岁多进入“南京小红花”,很快就成了“台柱子”。

“小红花”是朱昌耀从艺的起锚之地,是他踏上成功之路的第一个台阶。在这里他得到了最好的启蒙老师,在这里他走上了音乐和人生的大舞台。那个时候的朱昌耀出众的才华就被老师认定为是“不可多得的好料子”。我国具有名望的二胡演奏家陈耀星老师对他呵护有加,小小的年纪登台演奏的机会比别人多,从小就练就了镇定自如的表演情绪,为日后成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二胡演奏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朱昌耀回忆这段日子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这段日子至今仍清楚地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70年代初期,南京“小红花”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演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两次陪同外宾来南京,一次是陪同罗马尼亚总统,一次是陪同马耳他总理,这两次的接待演出任务都是“小红花”担当的。朱昌耀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宛如昨日一般。

朱昌耀的“小红花”少年时代,体验了团结友爱的力量,明白了自强不息的道理,激发了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磨砺了他的品格和精神。朱昌耀的“小红花”的经历,深深懂得了攀登艺术高峰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因此他一路走来扎扎实实、稳稳当当。 

歌舞团的“台柱子”

1973年,朱昌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民族器乐二胡专业,得到名师甘涛、瞿安华、马友徳等教授悉心指教和精心培育。朱昌耀聪明好学,善于博采众长,对于甘老师考究的运弓、瞿老师独特的韵味和马老师精研的指法,以及其他老师各自具备技艺之特长他都加以吸收,融汇贯通,艺术表现达到逐渐成熟的境地。在学校他就被选拔随江苏省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独唱、独奏、重奏调演”。一曲他自己改编的《家住安源》,技惊乐坛,崭露头角。

1976年,朱昌耀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一进入江苏省歌舞团就当上了二胡独奏演员,这对于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人来讲是非常的难得和不容易。尽管如此,朱昌耀并不满足,因此,在苦练演奏技艺的同时,他即积极投入音乐创作,三年内,他就创作出至今仍广为流传、被全国二胡界公认的优秀二胡作品:《江南春色》《苏南小曲》《欢庆锣鼓》。1979年,他带着他创作的二胡作品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得到首都专家同行和观众的热情称赞,他的演奏被誉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而他创作的二胡曲《欢庆锣鼓》则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二等奖。这些赞誉和荣誉的取得,对于一个年仅23岁的年轻人来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1976年到1987年的十多年中,由于朱昌耀的出色演奏和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及全国获奖,使他登上了省歌舞团的二胡第一把交椅,那时,省歌舞团的几乎所有的演出都不会少了朱昌耀的二胡独奏,每年都要有上百场的演出,除了演奏这些他自己创作的二胡作品外,他所演奏的《二泉映月》《浏阳河》《丽达之歌》也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每次演出,朱昌耀的二胡独奏不返场加演两、三曲,是绝对下不了台的,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年省歌舞团的“台柱子”。

在那个年代,文艺界的不少人到了他这份上早已拔脚到国外去了,以他的声望和才情,那些早已留学美国的同学拍着胸脯打包票:你来,三个月拿绿卡!他先后出访日本讲学演出十几次,日本的一些大公司也表示:只要你愿意,永居签证没有问题。但是,朱昌耀都拒绝了,他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祖国、扎在江苏这片沃土上。

歌舞剧院的“当家人”

1996年至2002年,朱昌耀受命担任江苏省歌舞剧院的院长、党委书记,作为歌舞剧院的“当家人”责任自然更重。这期间他带领歌舞剧院创造了最辉煌的乐章,创作演出了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歌剧《孙武》,江苏民间歌舞《好一朵茉莉花》,评弹音画《忆江南》等一大批剧节目,他率领歌剧《孙武》剧组北上哈尔滨参加全国歌剧汇演,获得了八个单项奖,后又南赴成都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他率领评弹音画《忆江南》剧组,赴苏州参加了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获得了金奖;他率领歌舞《好一朵茉莉花》剧组,先赴昆明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演出,后去北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的献礼演出,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并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艺术节大奖”,同时还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集体一等功……他任的几年间,省歌舞剧院改变观念,大胆改革,艺术生产红红火火,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朱昌耀便深深了解为众多艺术家谋福利,为众多老百姓奉献精神食粮是多么艰巨而又崇高的事业。正因为如此,朱昌耀不仅精益求精地拉着小小二胡,更倾尽心力地拨动着歌舞剧院这台“大琴”。作为院长,朱昌耀不是那种只抱着电话或只下下命令的指挥员,更多的时候,他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士兵,他的“交响工作法”中几乎就没有休止符。此外,作为全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起就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没有像文艺界的一些人,成名后便“摆谱”自抬身价,而是从没有因获得了各种荣誉而改变一个艺术家的本色。演出不分场合大小,活动不分级别高低,也不论是独奏还是伴奏,他都不认为“丢份”,一心一意去完成工作任务。十多年来,无论是春节“三下乡”,还是省里的“春节团拜会”,他既是领队又是演员,既是艺术总监又是节目策划,还经常和大家一起装卸台。大家对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和事业上的忘我精神,无不感到由衷的敬佩。

同时,作为歌舞剧院的“当家人”他心系群众,在他任职期间,歌舞剧院演职员的收入,逐年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说是当时江苏省省属剧团中演职员收入最高的一个院团。

这期间,尽管作为歌舞剧院的“当家人”,工作已很繁忙,但他还是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二胡、音乐。在他担任歌舞剧院的院长几年间,他创作了《五月春潮》《赤子情》《长相思》《太湖泛舟》《我的中国》《金秋季节》等二十多首二胡、民乐和声乐作品。录制了十多个个人二胡独奏CD、VCD专辑。在南京、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举办了三十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真可谓硕果累累啊!

江苏演艺的“领头人”

如今,朱昌耀是江苏省演艺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他的头衔特别多,兼任着:江苏省音协的主席,江苏省文联的副主席,中国二胡学会的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此外,他还在许多省内外的重大艺术活动和演出中担任艺术总监……这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因此他每天工作节奏飞快,经常连续工作或练琴、写谱到深夜。在他的身上,可以窥见他音乐艺术的那份投入、工作的敬业与忘我努力的精神。

在演艺集团,朱昌耀尽职尽责地挑好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这副担子。近年来集团相近创作排演了歌剧《运之河》、京剧《镜海魂》《飘逸的红纱巾》、音乐剧《锦绣过云楼》、昆剧《南柯梦》,交响音乐会《中国风韵》、民族音乐会《盛世江南》等,屡获国家级大奖。尤其是他亲自担任指挥、配器融大型民族乐团与古典昆剧为一体的《牡丹亭》(精华版),在台湾和南京的演出,得到了昆剧界和民乐界专家同行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作为省音协的主席,他积极促成中国音乐的最高奖——“金钟奖”民乐比赛落户江苏,四届“金钟奖”民乐比赛暨“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江苏民乐大省、二胡之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他带领江苏民乐创作演出了许多的乐曲,录制了许多的CD唱片,出访了许多的国家,获得了许多的好评与赞誉,因此,他也得到了大家的许多的称赞……

朱昌耀今年五十九岁。他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在平凡中显现出不平凡的价值,他的为人,以能吃苦、负责任、顾大局体现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二胡和音乐,以清新秀美、内涵深刻体现出他的艺术品格。在成绩面前,在荣誉面前,他是个永不满足的人,我们预祝他在今后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可喜可贺的成就。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