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岁月深处的粮票记忆

胡孝清

 

静谧的午后,阳光透过半掩的窗帘,洒在床头那张老旧的床头柜上。拉开抽屉,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个旧木盒,岁月在其表面刻下了斑驳的痕迹。轻启盒盖,一沓沓泛黄而精致的粮票呈现于我的眼前。轻抚这些粮票,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又回到了那个物质并不充裕、却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年代。

粮票,这个在现代人眼中或许已显陌生的词汇,在那个时代,却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存护照”。它们不仅仅是换取粮食的凭证,更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缩影和人民生活的晴雨表。我轻轻翻开一张张粮票,指尖滑过那粗糙的纸质,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那些印着“全国通用粮票”“北京市地方粮票”“安徽省地方粮票”等字样的纸片,虽然色彩已褪,边缘微卷,但粮票上简单而质朴的图案、数字与文字清晰可辨。打开这些粮票,就像是打开了一页页尘封的历史书页。

记得儿时,家中需要使用粮票时,母亲便会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部掏出那个藏着全家希望的布包,一层层解开,里面便是全家人生活的“命脉”——几张粮票和几张皱巴巴的纸币。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又略带几分苦涩的气息。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分享着母亲用这些粮票和纸币换回的食材做成的简单饭菜时,那份满足与幸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就住在岳父家里,妻子的弟弟和妹妹分别在上高中和初中,岳父是小学校长,经常出差,所以他们经常要用到粮票。每到月底,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规划着下个月的粮票使用。特别是岳母,她将全家人省吃俭用存下来的每一张粮票分类存放,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张粮票都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当有时粮票确实不够用时,岳母就会将家里的粮食或者她平时节省下来的一点钞票,到有粮票的人家去换回粮票。她说,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能让两个孩子在学校受饥挨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粮食市场逐步开放,粮食供应日益充足,粮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失去了其使用价值。1993年,随着粮食统销价格的全面放开,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粮票重新放回木盒,仿佛是在封存一段历史,又似乎是在守护一份记忆。收藏粮票,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兴趣或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关于粮票的记忆都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也希望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忘回望那些曾经的岁月,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