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足迹 践行新时代民间文艺的使命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发展,在文化调研与考察中,对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做出历史阐释,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深刻论断,对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做出重要部署,体现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在于全面回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壮丽征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切实联系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实际,以广阔的文明视野、坚实的历史使命、科学的方法体系为指导,共同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民间文艺事业的新发展。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调研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就先后作出170余次指示批示,亲自调研考察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历史文化遗产,称之为“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重在人的经验传承与文脉延续;民间文艺,具有大众性、普及性、参与性、地方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关切有形的文化之“物”与无形的文化之“理”,关注文化之“人”与内在经验、思想、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义。

关于民间文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9年7月、2022年7月,分别考察调研赤峰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关于民间戏曲发展,从2016年5月到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调研黑龙江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广州粤剧艺术、河南光山花鼓戏、陕西绥德平安书、苏州评弹。关于民间音乐,从2014年4月到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新疆传统乐器艾吉克演奏的乐曲、云南昆明独龙族妇女唱的民族特色歌曲、四川凉山彝族群众的歌唱、陕西榆林绥德的民歌表演以及少年儿童的四川民歌演唱等进行调研和观看。关于民间舞蹈,2020年1月、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云南腾冲、陕西榆林绥德考察调研时,受到乡亲们跳起佤族舞蹈欢迎,并观看陕北秧歌表演。关于民俗文化,从2014年1月到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锡林浩特市的冬季那达慕、云南腾冲的佤族木鼓祝福、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以及广西三月三“歌圩节”民族文化活动中,与人民群众亲切交流。关于民间传统工艺,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察和指导,涵盖编结、织造、刺绣、塑作、陶瓷烧造以及民间年画、食品制作等代表性传统工艺门类。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下,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家底逐步摸清,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文艺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判”这一核心问题,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深刻阐明了文化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精准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文化的主体在于人民。即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发展成效的评判者。其中,为了人民,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立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牢固树立紧紧围绕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的目标。同时,依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从主体力量看,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从创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在创作导向上,要以精品力作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由人民来评判,是文化发展的尺度和标准。就民间文艺而言,自古以来,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具有最鲜明的“人民”属性。学者钟敬文提出:“民间文艺以劳动人民的文艺创造为对象,收集、整理和研究有助于增强人民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使“人民性”的根本属性,成为发展的创造力源泉和价值所在。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以历史演进、文明发展的宏大视野,认识文化发展,践行文化使命。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着眼,文化传承发展,在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从文明进步发展的宏观历程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出发,文化传承发展,将进一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上,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包含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心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追求。近现代以来,民间文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社会改良、开启民智与宣传动员的重要作用。新的发展征程中,民间文艺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两创”“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只有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做到古为今用,实现创造和创新。在“两创”“两个结合”方针指引下,民间文艺事业实现了从抢救保护到传承传播、从书斋研究到赋能时代、从专业守护到社会参与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历史上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与数字媒介结合,成为表达新时代、讲述新生活的重要载体;手工造物的民间工艺融入新经济,带动一方产业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IP”;节日传统等民俗文化融入新生活,成为重要的文化体验。民间文艺既是历史的传承发展,也凸显出新的文化创造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促进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加强传统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留住文化的根脉。中国民协从成立起就将根本任务确立为“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掀起全国民歌搜集与创作运动热潮,20世纪80年代启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21世纪,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时代,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与《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编纂出版“两大工程”。历史上,民间文艺广泛发展,但默默无闻,甚至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流失。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就在于为民间的口头文学、民间的艺术传承、民间的工艺经验建档立言。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深化民间文艺的阐释研究,持续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在学术体系上,要进一步完善田野作业等实践方法。目前,田野普查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游艺、民俗文化、民间建造、传统村落等领域。近年来中国民协进一步总结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学术史》《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汇编》等成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握文艺规律,加强基础研究与方法体系建设。在学科体系上,要进一步服务加强“民间文艺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艺”,都具有民族文化“源”与“流”的内涵,都与培育民族文化创造力密切相关,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从本土、本民族的历史、生活和民间文艺出发,研究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以相应的概念、范畴、命题等加以阐释,形成系统的理论,并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话语体系上,进一步凝练和表达中国民间文艺的艺术语言、生活构成和美学精神。民间文艺具有艺术与生活的双重属性,包含历史和当下的贯通特点,反映民族集体的、共同的创造和记忆。新时代,“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探寻历史原点,回溯文脉历程,认识文化生态,取得了积极成果。我们要进一步从艺术与生活、传统与当代、创造与凝聚等方面,研究阐释、表达和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话语体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开展创新转化,实现中国民间文艺的时代意义与发展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使民间文学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珍贵资源,使民间工艺赋能国货国潮的时尚产业,使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成为文化旅游等的重要体验,使民歌唱响中国乡土艺术的最强音,使民间舞蹈融入学校审美教育和社区公共文化生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进一步加强传承传播,使民间文艺成为最鲜明的情感纽带。具体要进一步办好“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精神,传承优秀的节日文化,以节日为载体,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在热闹红火的节日里表达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以民间文艺为纽带,加强文化交流。比如,近年来举办的“同上一堂非遗课”海峡两岸在线非遗教学活动,以民间艺术为纽带,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取得了积极成果。此外,要更好地推进民间文艺文化的国际传播。比如,今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主办了“来自中国的祝福——‘中国龙’全球设计展”,征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所高校的7000余件(套)作品,从中挑选出200余件(套)优秀作品,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10余个国家举办展览,展示中国文化,取得积极反响。

总之,新时代、新征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不断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立足民间文艺事业发展,做好贯彻和落实,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民间文艺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