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疼痛不已

熊代厚

 

今天一不小心,手被门夹了一下,疼得我不由喊起来,直咧牙。

办公室的一个老师突然问我,为什么说“疼”,而不说“痛”呢?

这倒也是,说“痛”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没说“痛”呢?是因为方言?还是因为词义的轻重?或是口语与书面语?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两个字的区别,上完课空闲下来,作了一点小小的探究。

探究一个汉字,首先看它是怎么造出来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痛”的解释是:“痛,病也。”痛就是一种病。

《说文解字》里没有收录“疼”字,一百多年后,魏晋时一本叫《广雅》的字书才收录了“疼”字,解释为“疼者,痛也!”这样说“疼”和“痛”好像是一回事了。

但实际上不是。

仍从造字的角度来解释,“疼”和“痛”,都是病字头,都是一种病。但古人表达病通常用“痛”,而不用“疼”,如《韩非子》“桓侯体痛”。王充《论衡》“病痛恐惧。”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也说“疾痛惨怛”。

“疼”,是病字框加“冬”,“冬”代表寒、凉,疼是指像冬天寒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这种不适感常是外在的,浅层的。比如像今天手不小心被门夹了,平时被开水烫了,被尖锐的东西刺到了皮肤等等,这种外在的伤害会导致让你喊“疼”。

“痛”,是病字框加一个“甬”字,“甬”是小路、管道的意思,所以“痛”是一种肌体因堵塞而产生的不适感,这种感觉是内在的,深层的。

“痛”中的“甬”,还可解为“涌”,像水涌出也,所以来的要深广一些。

因而“痛”比“疼”更加强烈,更加深重,我们有“疼痛”这个词,而没有“痛疼”,因为事物的发展常常由表及里,由轻至重,先疼而后痛。

“疼”常在眼前,“痛”则在心底。“疼”是可以通过外力来止住,而“痛”是绵绵不息的。“疼”多为一种肌肤的感觉,而“痛”有时则引申为灵魂的声音。

“记忆如果成了碎片,那是因为里面全部都摆满了心痛。”这断不是心脏出了什么毛病,而是一种灵魂的呼喊。

因为“痛”可以表达程度深,有时它充当表示程度的副词了,如痛惜、痛惋、痛恨、痛哭、痛骂、痛杀、痛改前非等,杜甫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些“痛”都是极、甚、尽情的意思。

在中医上,“疼”还指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短的、有灼烧感的、开放发散的、尖锐刺激的。“痛”则是慢性的,长久持续的,冷凝的,憋胀的,顿挫的。

我们再稍为细究,“疼”和“痛”在音调是不一样的,一个向上扬,一个是向下沉。

比如你突然被针戳了一下,会大喊一下“疼”,从身体的感觉到发出的喊叫声,都是尖锐的,短暂的。你的头会不自主地向上扬,身体向后倾,表达的是一种短暂的释放。

“痛”则不一样,身体内部有什么毛病,感觉是深层的、下沉的、内敛的、持久的。多数人会低头含胸,身体向前倾,做蜷缩状,表达的是一种内敛。

“疼”和“痛”除了可以描述身体不适,还可以表达一些心理上的感受。“疼”常和“爱”关联,如“我心疼孩子”,“你这个样子真让人心疼”。“痛”常和“苦”关联,表达一种悲伤,如“失败让他很痛苦”。

这种心理感受还会迁移到在文学上,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

“疼”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出自于明清之际的戏曲家孟称舜《桃花人面》:“满庭花落地,则有谁疼?”道出了对落败之花的满满怜惜,一种落寞之意扑面而来。

“痛”字则出自于我们非常熟悉的《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这里的“痛”是心里很难过的样子。后面的那个“恨”,并不是今天说的仇恨,而是遗憾的意思。

有一个成语叫“痛定思痛”,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而更加伤心,也可以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它最早出现在韩愈《与李翱书》:“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

宋代的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也说:“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你看,“疼”和“痛”,虽然只是两个常见的汉字,却包含了我们祖先满满的心血,也凝结着他们非凡的智慧,无论历史如何更迭,这些汉字永远会伴随着我们,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