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传承马可精神 艺术服务人民 坚决扛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担当

徐州市文联

 

自信自强铸辉煌,百花齐放强国梦。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徐州籍人民音乐家马可先生一生创作音乐作品多达500余首(部),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追溯马可的音乐之路,对坚定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时代、心系人民,以优异的创作实绩推动新时代徐州文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音乐家 马可

 

一、怀赤子之心,马可是新中国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

 

1918年6月,马可出生于徐州市西关余井涯吉祥巷29号,5岁时马可父亲便因病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自幼勤奋刻苦,爱好广泛。1935年,17岁的马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那时的他崇尚“科学救国”。同年12月,震惊中外的“一二·九”救国运动爆发,在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之下,在《义勇军进行曲》等慷慨激昂“呐喊”的救亡歌曲的振奋和鼓舞下,马可再也无法说服自己,俯身于风雨飘摇的书桌,他全身投入抗日救国之运动,立志用音乐抒发爱国之情,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抗战爆发后,马可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起成立并组织领导学校“怒吼歌咏队”,编选抗日歌曲,深入厂矿、街头、农村,教唱传播抗日歌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马可特别敬慕聂耳、冼星海的战斗歌曲。一次,当他演出返回学校时,得知冼星海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出队来学校大礼堂演出,便迅速加入了冼星海巡演队伍,随之,在古城开封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他在火热斗争生活中边学习,边创作,边实践,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作品。《保卫我们的平津》是马可那时创作的一首歌曲,歌词慷慨激昂,极富艺术感染力。冼星海的言传身教、抗日革命的激情,激励着马可、鼓舞着马可,他的歌曲像“春风野火般地在我们中间燃烧起来。”

后来,马可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积极教唱传唱革命歌曲,鼓舞群众抗日热情,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翌年,该队改编为“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十队”,马可任音乐组长。这一时期的马可创作成果丰硕,作有《游击队歌》《老百姓总动员》《保卫南阳》《守黄河》《保卫洛阳》等200多首歌曲,编成了《牙牙集》和《老百姓战歌》两本集子。冼星海在为《老百姓战歌》写的序中,称赞马可的歌曲是“极力趋向大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式”。

1939年秋,在冼星海的鼓励、引导下,马可与同时代热血青年一起,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加入“鲁艺”音乐系,其音乐天赋在此得以充分施展。那片令人神往的热土、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成为了马可不可或缺的音乐创作动力与源泉。

抗战胜利后,马可到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工作。这一时期,他在音乐创作上获得了又一次大丰收,写出了一些思想上、艺术上都很成熟的作品,如歌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做工谣》《胜利联唱》,管弦乐《陕北组曲》(创造性的加入了中国特性乐器“板胡”),歌剧《血海深仇》《荒火》等,马可还参加了家喻户晓的歌剧《白毛女》以及《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这些音乐作品在选题和体裁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作品着重反映人民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诞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马可的《夫妻识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边区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和领导的喜爱,毛泽东、周恩来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部好戏。在这部作品的成功鼓励下,时年26岁的马可又和瞿维等合作写出了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不朽杰作《白毛女》。

1947年2月,马可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夙愿。 1949年6月,马可被推选为东北解放区音乐界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作了题为《关于音乐运动问题》的专题报告。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为培养新中国的专业音乐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

马可在歌曲、歌剧创作、音乐理论研究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成为蜚声中外、人民喜爱的著名音乐家。

 

二、为人民而歌,

马可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不朽丰碑

 

1978年1月,马可向农民朋友征求对他新作品的意见

 

著名作曲家乔佩娟说:“如果我们的作曲家们都像马可同志这样,写出老百姓一听就高兴、一听就感动、一听就激动、一听就振奋的曲子,那才叫了不起的人民音乐家,而马可就是这样的音乐家。”

马可“为人民而歌”的信念萌发于1942年,那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明确指出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号召鲁艺师生深入火热生活,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要向群众学习。

马可在鲁艺学习期间,几乎每年都有一次长短不等的深入民间的经历。“鲁艺”师生一方面用文艺节目服务于民众,另一方面则是从老百姓口口相传之间采集众多优美动听的各类音乐素材。乔建中认为,“鲁艺”持续多年开展的民歌采集活动,是我国20世纪音乐家开展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考察,也为1950年以后更大规模的民间音乐普查和“现代整理”建立起了一种规范。可以说,没有这样“到民间去”“眼光向下”的生活历练,也就没有那一代人群体性的历史功绩。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马可的音乐创作思想影响巨大,让马可更进一步地坚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信念。

歌曲《南泥湾》作于1943年,描写了八路军三五九旅战士开荒生产热闹的生活场景,集中表现了军民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南泥湾》最初是由鲁艺师生集体合唱,后经我国著名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精彩演绎后传唱至今。

为创作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深入到东北地区鞍山钢铁厂工人中间,和工人们一起进行热火朝天的生产劳动。这首歌一问世,像长了翅膀一样翻山越川,从关外唱到关内,唱遍了全中国,从1947年一直传唱到了今天。

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马可与创作组成功借鉴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创造了中国歌剧最知名的旋律“北风吹”。《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1945年5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试演便引起轰动,在为党的“七大”代表们专场演出时,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1951年《白毛女》被搬上银幕,从此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和喜爱。“马可先生的作品能够在艺术上地位至高,得益于他脚踩民间的土地,胸怀大千世界,始终低头劳作,不忘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如是感慨。

1952年,马可又为中戏歌剧班毕业生量身定做了一台六幕喜歌剧《小二黑结婚》,在揭示人物内心和塑造音乐形象时马可作了很多探索,更是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戏曲的板腔体结构,解决了中国歌剧中“腔与词”“剧与乐”的关系问题,为中国歌剧创作指明了方向。剧中《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成了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作品,此剧1953年在北京首演,在1956年的全国音乐周上一炮打响,从此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

1949年以后,马可在创作上达到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歌曲《雷锋,我们的榜样》《你听,祖国在召唤》以及《青年骏马在飞奔》等,电影音乐《画中人》《红河激浪》《梅兰芳》,并参加《志愿军的未婚妻》等戏曲音乐的设计创作。他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精神,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他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成就非凡,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出版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新歌剧和旧传统》等专著及百余篇论文,总数达140余万言,其中195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是自吕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发表以来第一部有深度、有系统的中国民间音乐学术研究成果。

原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著名作曲家王祖皆认为,“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方面,通过不屈不挠的艰苦努力,与老一辈歌剧艺术家们一起创立了民族歌剧的新样式,从而实现了‘就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在几十年的风雨春秋中,马可通过创作出大量的音乐作品,充分表现出了家魂、国魂、民族魂,他的创作为人民而歌,为革命和时代而咏,马可为中国音乐事业奉献一生,不愧为一位才华横溢、人格魅力高尚和有责任担当的“人民音乐家”。

 

三、向马可致敬,唱响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最强音

 

作为马可的故乡,徐州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26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地域文化特质滋养和孕育了一大批艺术巨匠。

今年喜逢党的二十大盛会,又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也是著名人民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马可先生诞辰104周年。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曾在马可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为之题词:“永远的马可,永远的革命精神,永远的艺术精神,永远、永远的马可精神。”马可精神是什么?用马可先生的原话说:“在这大时代里,是汉子就该自己创造自己!”这有气魄、有自信、有风骨的豪言,就是马可精神,也是当今社会、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文人风骨和中国精神。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始终心系广大文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地位作用,为中国文艺的时代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

徐州市文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带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聚焦文艺高质量发展主题,策划举办“为人民抒怀  为时代放歌——纪念人民音乐家马可系列活动”,通过马可艺术思想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纪念人民音乐家马可交响音乐会、“唱马可、话马可、学马可”——知名音乐家采风创作等活动,深入发掘马可先生“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育才”的艺术思想,鼓舞和激励千万徐州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奋斗豪情,深入学习马可,致力创作出一批体现徐州精神、徐州情怀和徐州格调的优秀音乐作品,歌唱徐州、温暖徐州、传扬徐州,树立徐州良好形象,努力展现新时代徐州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的使命与担当,让延安文艺精神在新时代“永葆青春”。

学习马可,宣传马可,传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艺术服务人民,“为人民而歌”,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今年以来,徐州市文联鼓励广大艺术家、文艺工作者立足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和展示优秀作品回馈人民。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创新举办了稻花香里“画”丰年——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系列活动,将静态的展览、展示与动态的演出、培训相结合,既有白天的活动,也有夜场的互动,既有农民的参与,也有市民的捧场;举办了“今日通衢——徐州交通摄影展”,借摄影家的镜头记录日新月异的百姓生活环境;实施了“文化进万家·幸福徐州路”文艺惠民行动,带领数十支文艺小分队走进校园、乡村、社区、企业,开展文艺培训、展演、助农等各类文艺服务,持续推动优质文艺资源下沉,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唱响时代赞歌,共同谱写徐州发展新的史诗。

同时,徐州市文联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区域发展新路径,联合淮海经济区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等十市文联,筹组“淮海经济区文艺联盟”,以期加强淮海经济区文艺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好文联组织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挖掘文化资源、形成文化成果、实现文化共享、推进文化共荣,积极推动区域文艺事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文艺品牌,让更多的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文艺活动、文化产业齐聚“淮海文化通衢”,为“文化强市”建设、“文艺徐军”壮大作出更大贡献,为新时代新发展引吭高歌,坚决扛起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担当。

 

徐州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社区百姓

 

徐州民间乐团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