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周庄的水

吴晓波

 

和周庄作别一月有余了,念念不忘的是周庄的水。

七月底,顶着炎炎烈日,我和妻子怀着多年未圆的周庄梦,驱车前往周庄。

到了周庄,已是下午一时,热风似火。在一家铺面,我们稍作停顿,给妻子挑了把油纸伞。我私底认为,来到周庄,只有撑起一把油纸伞,才能配得上周庄水乡的风情。

撑着油纸伞,走进周庄,裹满全身的燥热一下被迎面一条宽若丈许、绿莹莹的溪渠稀释了,收获的是从头到脚的凉意。

周庄的水并不像许多人描写的那样,清澈透明见底,而是一种饱满浑厚的绿,绿得有些粘稠,绿得有些翡翠,恰到好处地堆在渠面上,缓缓地流,看不到底,也摸不透它玲珑多变的心思。

来不及揣摩水的心思,一只乌蓬船摇着大橹便来了,尖尖的船头切开绿色的水面。身穿蓝色花布衣的船娘,一边摇橹一边还哼着韵味十足的腔调。乌蓬船行过,在水面上留下长长的划痕,这粘稠的绿便立刻漫了上来,缝合刚刚敞开的心思,仿佛它们秘闭的心语,只为乌蓬船而开。

周庄的水绿而多,稠而亮,一条又一条,有的粗,有的细。粗的能容两条乌蓬船并驾,细的仅容小舢板穿行,纵横交错,织成一张温润似玉的大网,把周庄拥在怀里。

水多桥就多,周庄的桥绝不千篇一律。有的是拱形的月亮,有的是一字的扁担,均为花岗岩而筑,看上去干净明朗结实,有一种让人想坐上去听一听故事的感觉。石之坚硬,水之柔美,形成浑然天成的对比。这些石桥,或高或低,或弯或直,就是一支支天然的画笔,把周庄的水写意得千娇百媚。

沿水而立的店铺和岸基也都是花岗岩砌成的,历经千年,完好如初。在一家靠水的咖啡馆歇脚,听店主讲,周庄早年是不通陆路的,出行全靠橹船,周庄的一砖一瓦,都是小小的橹船一桨一桨从太湖上摇啊摇,摇回来的。听了店主的讲述,我们对周庄更加肃然起敬。可以说,周庄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

推开窗户往下看,一只只载着游客的橹船就行走在脚下,摧着一波波晶莹的水花,吻着岸边坚硬似铁的岩石,蹲坐在石上的木阁楼,如一位沧桑斑驳的老者,向旅人娓娓叙述周庄的过往。

在周庄行走,奇怪的是,从头至尾,几乎没有看到高大的房舍,多是一条又一条小胡同,窄的只容两仨人并行,密如织网,交错成小巧而又别致的周庄。像浙江的西塘、乌镇,贵州的镇远,这些古镇的建筑,要比周庄高大阔气了许多,往往要大上整整一号。和它们相比,周庄就像是一个“袖珍版”的水乡集市,仿佛随时准备让你揣进口袋带着走。

后一沉思,恍然大悟,这也恰是周庄的精妙之处。与外界陆路不通、运输全靠舟行的艰辛历史,才造就了眼前这个小桥流水“袖珍版”的周庄,恰为我们铺开一页无遮无拦、视野广阔的纸,让周庄的水日夜汪洋恣肆流淌,书写“中国第一水乡”的大文章。

离开周庄,我们只带上喜爱的油纸伞,带上那一汪晶莹闪亮的周庄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