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淮剧《送你过江》,以渡江战役为背景,以长江边的小人物江常秀和革命军人郭逸夫的情感波折为核心,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同时,塑造出一系列有血有肉、接地气、富含人情味的形象。“为人民抒情”,剧作家陈明对人、对人民、对英雄的抒情,既表现了难以戏剧冲突化的渡江战役,也挖掘了淮剧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空间,融淮剧的悲情与战争的壮美崇高于一体,以小见大地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让久居和平环境中的当代观众,经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洗礼和古老淮剧艺术的熏陶。
“送你过江”,蕴含着丰厚而深刻的意义。送,还是不送?反映的是作为女人的江常秀,愿不愿舍弃自己对郭逸夫的爱情,老百姓愿不愿舍弃赖以谋生的民船财产,甚至自己宝贵的生命。送不送,反映的是民心向背问题。过江,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的最终指向问题,是渡江战役能不能得到百姓支持获得最终胜利的问题。在中国革命最后一战的关键当口,“送你过江”,如阿基米德的支点,撬动了中国革命是否具有人民基础的根基问题。
人民既是一个集体概念,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具体的形象。《送你过江》中有一个自始至终的道具——《为人民服务》识字本。它开启了童养媳江常秀对文明世界的向往,改变了江常秀的命运和人生,使得江常秀将自己的命运和革命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剧目还通过两个辅助人物——豆花和小黄的对话,探讨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人民是谁?人民就是你和我。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为你、你也为我服务。因此“送你过江”,送你是为人民服务,过江也是为人民服务。这个识字本,经过了豆花、郭逸夫、江常秀、江更富之手的多次流转,不仅启迪了女主人公江常秀,也影响江常秀之养女豆花,影响了江更富,最终推动了江家所有人都支持渡江大业。因此,识字本是一个巨大的粘合剂,不仅使得郭逸夫江常秀获得了志同道合的情感基础,也使得军民同心,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识字本道具的设置,对人民与“为人民服务”的阐释,辐射、影响了戏曲情节的每一步转折,使得整部戏的主旨得到极大的提升。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为了充分展示各种矛盾冲突,剧作家在安排人物关系、设定人物前史方面破费思量。《送你过江》将常人之情与过江之义交织在一起,设置了一段渡江船娘和渡江军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送你过江》紧紧抓住渡江前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展开了充分的对话,在对话的交锋中,每一个人都在“我与你”“我与家”“我与过江”中选择、转变、成长和升华。“不是楠木不做桨,不识水性难走江。泡灰勾缝不牢靠,脚面不能钉船帮。吞下丝线三千丈,日扯心肝夜牵肠。生柴引火烤竹笋,外层皮焦内心凉!” 寥寥数语,剧作家就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民间生活经验,将原本不谙世事的男孩形象江更富,演绎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痛苦、从生活中成长起来的男子汉形象。由江更富的转变和成长,带来了江老大性格的转变。渡江与爱情的考验,不仅使得渡江前沿的郭逸夫、江常秀在牺牲中成长,也使得偏于保守和自私的如江老大、江更富这样普通的民众,获得了觉悟的提高和情怀的高远,“送你过江”,由此从现实革命历史事件,演绎成了人的心灵史、成长史。江更富形象的革命性转变,不仅标志江更富的新生和成长,也标志着以江老大为代表的旧传统和利己主义农民思想,必将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被改造。
《送你过江》的最后一幕,江常秀在渡江战役中失去了亲人、爱人与同志。常秀喊江一幕场景,戏曲化地呈现了情爱悲剧与战争悲剧交织的深情、悲壮与崇高。“叫一声,江边倒下的兄弟们,大江作证人有情。南北东西百家姓,两岸处处是家人。”从为自己挚爱的爱人、亲人送葬,到为所有渡江而死的无名战士祭奠,江常秀不仅喊出了个人的伤痛与心声,也喊出“南北东西百家姓”对所有渡江战士的心声。观众就在这样一场交织着生死情爱、充满着家国之义的抒情演出中,获得了一场关于爱情、关于战争、关于英雄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