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禅心妙手演绎苏绣之美
——邹英姿和她的刺绣艺术

艺术家简介

邹英姿

出生于中国江苏苏州镇湖。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中国青年刺绣艺术家,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江苏省优秀青年民间文艺人才,中国刺绣技法创造发明专利证书第一人;中国民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政协苏州市委员。

六岁开始随母亲学习刺绣;二十岁随恩师王祖识先生研习刺绣技艺;在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帮助指导下,负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多年来,潜心研修画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继承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融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作品中,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刺绣艺术特色,尤其在刺绣艺术题材的原创和针法的创造及创新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发明创造了“邹氏滴滴针法”,创作出了一批自己探索和尝试的作品,并多次在国内外艺术与工艺美术类展览中获得殊荣。

《红言》104cmx180cm

《冬至》103cm-232cm

《缠绕》104cm-185cm(大英博物馆收藏)

《问鼎》137cmx147cm

《翠·江南1》30cmx40cm

《敦煌观音像》54cmx108cm

《问佛》190cmx118cm

江南,有着让人神往的粉墙黛瓦,看不够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江南船儿悠悠,细雨绵绵,内心深处升起那无尽的冲动,冲动着让我总是想去看、去听、去拍、去画、去了解……

    我虽然说是生在苏州,小时候却很少有机会进城。从小,我见到的是故乡无边的太湖和流经村里清澈的小河,那些诗里的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像一个远方的梦境。

    十多年前,当我刚刚到山塘街开设工作室的时候,街面上的石板泛着暗暗的墨青色,隐隐的车辙痕好似流逝的时光刻下的印迹,慢慢地向远方延伸;临河沿街而建的古街,仿佛诉说着千年的山塘……

过去的山塘,是出城去虎丘进香之路的起点,古阊门外,山塘古街连着古城和云岩禅寺,每到进香的日子,七里长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乘船游览山塘至虎丘河,那河面之上却又是苏州的一道独有风情。半圆形的桥拱和水面上的倒影组成了一轮圆月,月亮般的桥洞里,看出去便是一幅幅美伦美奂的画面。春天,行船穿过新民桥洞,迎面扑来的春雨温柔而细腻,软软的落在小船的玻璃窗上,露珠一样往下滴着,绵绵不断。隔着玻璃看远处的房子和柳树在风中摇曳,那模糊的翠绿如跳跃着的精灵一般。她们欢呼着,仿佛在召唤我与它们一起去雨中狂欢……

绵绵的细雨和微微的春风就是江南,她们非但不会让你因为这雨打湿了衣裳,弄湿了头发而烦恼,反倒可以让你的心,好似那岸边柳枝一样冒出新绿,在一瞬间温柔滋润变得柔软。

这种神奇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就留了下来。

我的工作室就在通贵桥下,门厅沿着石板街,每天都有各地的游人走过。偶尔也会有人进来参观游览、闲聊攀谈、指点赞叹;屋子的南边临着河,有一个小小的阳台,每日可在阳台上看书喝茶,还可以与路过的船工打个招呼。二层是我的绣楼,有精美的雕花板装饰着南北两面的窗台。闲下来,我会搬个绣架在窗前飞针走线一番,一边享受阳光一边安静的绣上一个下午,享受那一番美好的心情。

在我的阳台上,可以看到通贵桥的倒影在水中荡漾,桥的那边有一棵同根双干,并肩而立的合欢树,随着季节的变化,大树也随之变换着妆容。我坐在这里静静的看着这棵树,春天,她如新生的婴儿般稚嫩,有如情窦初开的少女那样青涩与害羞;夏天,她粉色的花朵好似满头的花簪,有如待嫁新娘一般娇媚;秋天,她的枝头挂满了成熟的果实,就像一个儿孙满堂的祖母,展露着慈祥而满足的笑容;冬天,无论北风如何呼啸摇动着她,她只是默默地睡着了似的,静待一场春雨唤醒她的绵绵长梦。

十多年过去,我陪着大树,大树也陪着我。忽然有一天,我想记录下这个陪伴,记录下这棵大树四季的变幻。于是,我拿起了针,穿好了线,开始绣她……

我在绣着,也在细想着,我想着风吹的方向,雨随着风儿舞蹈着,她们在飞舞,她们在流动,略带粉紫与淡绿交融在一起,如烟似雾,又像流淌的云;她好像我儿时形影不离的好友,又好似少女时无话不谈的闺蜜;与其说我在绣她的身影,不如说我们在一道谈天说地。

想绣江南的雨滴一直是我的一个深深的情结,她温婉,她晶莹、她秀气、她安静、她调皮……每个下雨的日子只要有空我便会趴在窗前看着雨或聆听着她们和我的私语。屋檐边、玻璃窗、树叶上、农田里、芭蕉叶、格桑花、狗尾巴草……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美丽。他们好似在吟诗、仿佛在歌唱、窃窃的私语在告诉我着什么样的秘密?那桥边的合欢树也是在绵绵细雨中发芽生长着。春意阑珊时的绿色是那样沁人心脾,那激情四射的是生命的勃勃生机。

想过许多念头试过很多方法去绣制雨声雨滴均都不成功,针线落下去难以去与真的水媲美,拙劣的不忍直视。于是我就放下手,默念三遍《菠萝蜜心经》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让我有了顿悟的感觉。用留白的方式,索性一针不绣,运用飞舞旋转的树枝树叶来凸显雨滴,自由自在的在绣布上行针布线。

在此时,那些针法,那些技法,统统去他的,我用旋转运针的方法去创作,去走线,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用加上微紫色系列,淡黄色系列相互相色来刺绣,用翠緑色系列,紫色系列,黄色系列相互相色来渲染,绣到雨滴时留白,自由自在的在绣布上行针布线。在绣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凡高的油画《星空》,吕去疾先生的刺绣《鸡》、华璂女士的刺绣《草垛上的公鸡》,前辈大师们给与了我许多深深的教益和启迪。虽然事先我也画了草稿,但在绣制时完全脱离草稿的节奏,随心而走,随意而绣,仿佛是个孩子,轻松欢快的完成一个喜欢的作业。

其实刺绣的要求也是严格的,需要心思細膩并且充满灵气,手与眼需要高度一致,行针需要一定的稳重和激情,做到心中有数。一幅作品的完美完成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要有合情合理的构图设计;要经过适当的上绷描稿;需要对比设计稿配色配线;然后是灵活大胆的绣制;最后是精心适当的修正和装裱。

刺绣是一针不绣一针不见的活,时间的充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都是清晨至傍晚白日光比较适合,这关系到是颜色的对比还有行针的细腻润泽,苏绣很讲究这些要点。在《翠·江南》的绣制其间,我仔细的观察并了解了初发芽的树叶的色调,大自然的美妙真是鬼斧神工,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手只能拙拙表现一二而已。      

 邹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