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夜走卞家潼》引起广泛关注

评话小品《夜走卞家潼》演出剧照。

日前,评话作品《夜走卞家潼》引起了评弹观众和行家的关注。“这其实是长篇评话《七侠五义》中很不起眼的一段,我们行话叫做‘弄堂书’。但在创新表演形式和方式后,这个作品很受欢迎。”《夜走卞家潼》的表演者之一、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项正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评话要符合当下的审美,争取更多的观众

《夜走卞家潼》在本地电视节目中播出后,为什么受到关注和好评?项正伯认为,还是靠“创新”两字。这个节目他和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张克勤联袂演出,将原本单档的表演形式改成了双档。在表演时,如果按照传统的习惯是表演者穿着长衫坐在椅子上说,可项正伯和张克勤穿上了中山装,站在了舞台的中央。“可别小看这个改变,因为站在那里,我和张克勤的表演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和观众间的互动也更加灵活。”项正伯表示。他介绍,在《夜走卞家潼》的表演中,一开场他们就有别于过去的表演节奏,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节目内容,迅速地抓住观众。此外还设置了不少“包袱”,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收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项正伯告诉记者,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大书)和弹词(小书)两大类。相比之下,弹词装饰性、音乐性强,好听好看,演出时又往往是男女搭配,可以吸引更多观众。而评话视觉享受相对较差,加上很难配字幕,外地观众难听懂,所以接受度差。传统的评话表演比较拖沓冗长,观众走进书场听半小时以上,说不定才刚刚明白说的是什么,这样的节奏显然不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而这次和张克勤的合作,在节目表演中还借鉴了相声、小品的很多表演手法,在观赏性上有了新的突破。“评话要符合当下的审美,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观众。”项正伯说。

评话要从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场景和语言

“噱”,俗称噱头,是苏州评弹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手段,评弹界有两句经验之谈:一是“噱乃书中至宝”,二为“一噱遮百丑”。评弹表演艺术的基本手段“说、噱、弹、唱”,在服从于“说”的前提下,“噱”名列首位。有“巧嘴”之称的一代名家金声伯尤其善于放“噱”,而作为其学生的项正伯在这方面也颇有造诣。项正伯表示,评话已深植于他的生活之中,自己也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观摩,并对评话表演中语气、节奏、声调、动作、面风等表演手法进行揣摩。“从生活中提炼鲜活的场景和语言,最能提高评话艺术的时代感。”项正伯表示。

项正伯生长在苏州,1980年考入苏州评弹学校,是该校复校以后的第一批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老一辈评话表演艺术家曹汉昌、金声伯、顾宏伯、唐耿良、吴君玉、强逸麟等的指导和培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评话专业功底。毕业后,又正式拜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先生为师,学说长篇评话《七侠五义》。项正伯作为评话演员演出台风自然亲切、新颖时尚、风趣幽默,曾在江浙沪地区演出长篇评话达数千场次,并参加各种评弹演员会书、会演20余次,在评弹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演出的《七侠五义》选回“初试颜仁敏”和《包公》选回“断太后”等书目,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项正伯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评话人才的培养。许多人不愿意学评话,即使学了也往往去唱弹词开篇甚至改行。如今苏州坚守在评话表演上的评话演员为数不多,年轻的评话演员就更少了。项正伯说:“苏州评弹已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这样的大好发展机遇面前,评话表演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梅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