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牡丹奖”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呼吁:
德艺兼修担当使命 争做曲艺行风建设的排头兵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2016年10月16日,由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组委会主办、江苏省文联艺术部和徐州市文联承办的“德艺兼修、担当使命:加强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在徐州成功举行,来自全国120余位曲艺工作者和文化学者、法律界及新闻界人士参加了座谈会。会上还举行了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聘任仪式,标志着中国曲协按照中央的要求,已初步构建起守则立规、办法奖惩、委员会监督三管齐下的行业自律模式,对于加强曲艺行业服务管理,推动曲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会领导、专家以及来自曲艺界、文化界、法律界的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联系个人的艺术实践和工作实际,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深切的感悟,向与会者展示了他们绚丽的艺术人生,有力地诠释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民、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民族振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德艺双馨的优秀品质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深深感动着与会者,赢得全场一阵阵掌声。本报特别刊载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李前光(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曲艺行业风气是曲艺界的素养、形象和生态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和体现着曲艺行业建设成效。当前,进一步推进曲艺界行风建设,就要牢牢抓住行风建设这一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履行曲协组织“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新职能。要坚持将行风建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评奖办节、展演展示、采风创作、志愿服务、研讨培训、传播推广、对外交流等曲协工作和活动始终,更好激发曲协工作新作为。要注重突出行风建设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切实做好对全国曲艺小剧场和基层曲艺院团的人员构成、思想状况、演出情况跟踪调查,倾听曲艺自由职业者和基层曲艺工作者的心声和诉求,做好科学分析研判,有效满足广大曲艺工作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职业发展、艺术创作、学习提升等需求,不断展现曲艺行业新风貌。

姜昆(中国曲协主席、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国曲协行风委员会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全国文艺界大力倡导优良行风、大力加强行业建设背景下成立的自律性纠错机构。委员会中有中国曲协主席团、分党组成员和曲艺界人士,还有新闻界、文化学术界和法律界等领域代表。行风委的成立和运行,是中国曲协深入推动《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及其实施办法落地生根,规范职业行为,树立行业形象,加强行业自律,处置失德行为,推进曲艺界行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中国曲协始终将行风建设放在关系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理论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精心谋划、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先试先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作出了艰巨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其思路和做法概括起来,一是加强行业教育,注重提高广度深度,夯实行风建设的根基。按照中央要求,中国曲协会员和中青年曲艺骨干轮训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已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举办了11期,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占培训目标人数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行业自律,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构建行风建设的机制。中国曲协行风委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及与之相配套的《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实施办法》,确保制度得到遵守,确保机制得以形成。三是加强行业管理,注重示范性引领性,提高行风建设的效力。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作为曲艺界严格落实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各项要求之后的第一次评奖,明确将“既看作品,又重人品”、“三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三精”(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第一” 等指标作为评奖的重要导向,更加注重参评作品和演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四是加强行业服务,注重信息化共享化,拓展行风建设的路径。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行风建设至关重要。结合曲艺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切感到,行风建设抓得紧、做得好,曲艺就风清气正,容易出作品出人才,有利于推动曲艺事业的良性发展。当前,文艺界的行业状况良莠不齐,加强行业自律势在必行,这对曲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显得重要而紧迫。作为新中国曲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行为守则,《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的出台和实行有利于规范和引导曲艺工作者的思想与行动,有利于促进曲艺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行业自律,树立新风正气,推动新时期曲协工作和曲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大曲艺工作者应争做守则的宣传者、践行者,争做道德高峰和艺术高峰的引导者、攀登者,就应用曲艺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着力继承和发扬曲艺名家马三立、侯宝林、骆玉笙、高元钧、蒋月泉、王少堂、韩起祥等前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创作和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旗帜鲜明地坚持曲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为人民而创作,不能为人民币而创作,要为群众说唱,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推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精品力作,而应不满足于搞笑娱乐、重复模仿、搜奇猎艳,注重在思想内涵的开掘、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取得突破,注重在价值追求、胸怀格调和人性关怀上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自觉加强自律,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树立公众人物的良好社会形象,携手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贡献曲艺人的智慧和力量。

陈峰宁(江苏省曲协副主席、东部战区陆军部前线文工团相声演员):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一名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要讲政治,守规矩,树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旗帜鲜明的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歌颂弘扬我们伟大的党在改革开放中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把人民群众喜爱的,社会呈现出的新气象、新风尚表达出来。要想成为一名与时代同步的、老百姓喜爱的演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扎下根来,到社会中,到基层去,到军营去,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几年来我创作演出的作品都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感而发创演的,如相声《毁约》《挤公交》、《清明上坟》、《抢红包》、《选择题》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很多观众都感觉亲切、自然、有收获、有启发。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当然很高兴,同时也感到压力,要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只有向生活学习,不断的写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话,才能接地气,才能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现在我们文艺界中有一些人的生活行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影响很不好,甚至恶劣,我们要坚决抵制反对,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行业自律准则,在台上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台下以行为端正作风正派影响人。带头做表率,带头讲正气,用真心真爱搞好传帮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以身作则,努力创作出与“时代同步,老百姓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真正成为一名百姓喜爱人民欢迎的合格演员。

苗  阜(西安青曲社青年相声演员、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首批培育对象):相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传统曲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当时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2007年创立了青曲社。起初,从两三个演员的阵容,到现在几十号人的规模;从没有观众,到两三个观众,再到现在的高朋满座;从最初的撂地演出,到后来租赁场地演出,到今天我们拥有自己的相声园子,这都得益于我们的坚持。青曲社发展到今天,一路走来,苦乐参半,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话是责任的最好诠释,更是我的人生信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青曲社成立之初,几个人在西安各个茶楼演出,有时候资金紧张,都向我父亲要过钱。2008年汶川大地震,青曲社就在西安义演,让大家从悲痛中走出来,演出的全部收入捐给灾区。在纪念郑文喜先生的专场演出的时候,我们带病推出后来火遍全国的《满腹经纶》,又开始建立青曲社的粉丝团体。有些经典相声段子跟当下脱节了,但我们要把它整理保存下来,它是当时历史的写照,也许这可能很枯燥乏味,但这是责任;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加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把传统经典通过我们的演绎,更加生动有趣味,让孩子们愿意去看,乐于去从中找寻快乐,这是我们的责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直以来我都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向生活要素材、向群众求真经,是我一直秉承和贯彻的基本方法。青曲社从创立至今,每年组织数十场“进校园” 的义务演出,就是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相声,了解曲艺,感知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青曲文化公司,制定了一个“蒲公英计划”,就是定期组织义工做爱心慈善活动,为自闭症儿童演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这些孩子看到阳光,感受温暖,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虽然,相声艺术是一个小众的艺术门类,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工作,让老树开出新花,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章  燕(上海市曲协副秘书长):时代需要曲艺,需要的是引领社会和谐前行的曲艺;人民需要曲艺,需要的是激发观众健康快乐的曲艺。在当下话语权比较宽松的环境中,曲艺是最容易宽松自己、宽松观众的说话艺术,与微博为伍,与微信同行,不失为一种汲取创作原料和灵感的途径。但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审美价值,曲艺人必须记住曲艺的三项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上海曲协注意吸收优秀体制外的相声演员参加、鼓励他们争做志愿服务的典型,如对《田耘社》坚持正能量,传播健康笑声,去部队学校社区的公益演出全方位支持,派出理事会员指导帮助,肯定他们的主动作为;大力支持和倡导《百领社》以“乐职场、笑生活、微公益的办社理念,王汝刚主席等主席团成员还专程参加他们《关爱贫困家庭白血病儿童相声义演》;对品欢相声会馆的李国靖,推荐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实施的《中青年文艺人才计划》,在其专场演出之后还组织专家把脉问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为青年人才的成长群策群力。同时还定期组织专家,观看相声小剧场的演出,召开相声专委会的工作会议,对出现的一些小剧场的低俗媚俗的现象及时加以批评和纠正。

姜庆玲(江苏省曲协副主席、扬州市曲协主席、扬州曲艺研究所所长):为艺先做人、艺高德先行。有德无艺难以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产品、艺术成就,而有艺无德只能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生产机器,只有不断加强曲艺院团政风行风建设,着力思考人民群众对文化演出市场的需求问题,将德艺双馨视作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才能自觉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和体现者。

曲艺院团在行风建设方面主要围绕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建立行风工作机制。实行曲艺院团领导总负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协同抓,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尽早把行风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中,与曲艺院团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成效。二是坚持未整先改。结合过往的总结工作,排查各院团在执行行风建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包括创新意识、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群众观念、群众智慧与群众诉求等,做到立足实际,立足效益,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不正之风,以优良的行风为曲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陈梅生(第九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我是从河南商丘演出的演出现场来到徐州的,所以我也是带着为基层群众演出后的兴奋心情来领奖的。从基层到殿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那是根、是魂。我们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表演,观众检验监督着我们的文艺作品,用这种方式促进我们提高艺术水平,更好的为观众服务。这成为我们艺术水平发展进步的一种良性循环。学习践行《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我对“敬重舞台,服务大众”体会颇深。在一次走基层演出中,我们去位于嵩山北麓的巩义地区的站街镇柏茂村。由于前几日强降水,导致通往那儿唯一一条主路被冲垮,有的地方坡陡弯急,有的一边是土丘,一边是十几米深的山沟,仅存的路面更是泥泞不堪。我们只得将道具服装手拿肩扛,徒步前往演出现场。舞台车因为场地狭窄无法正常展开,只能在依山的陡坡上展开半边舞台。所有演员在倾斜的舞台上坚持演出,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而这正践行了“敬重舞台,服务大众”的理念。

另一点让我深有体会的是 “德艺兼修,担当使命”。“戏比天大,德比地厚”,记得我的恩师刘宗琴先生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对我们讲“学艺先做人”,至今我依然牢记在心。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深知应该做什么。在团里,年轻演员众多,我不仅在业务上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更注重他们在艺德修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在每每不间断的连续演出中以身作则,尊重观众、尊重艺术。作为一名传承人,使命更加艰巨。我在业余时间走进校园开办讲座,对各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以河南坠子为主的曲艺艺术的普及宣传工作,多年来走进全省各个乡镇、厂矿企业、部队、学校,演出千余场,我所在的河南省曲艺团排演的方言话剧《老汤》不仅登上了首都的大舞台,也走进了河南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许多剧场。

岳屾山(岳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央视法律专家):行风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一个是法律层次的行风建设,另一个则是道德层次的行风建设。从法理学角度讲,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而道德则是最高标准的法律。从道德角度出发分析行风建设则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抽象的标准。它更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秤,度量着每一个人,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道德水平。

曲艺界的师徒关系却比较特殊,曲艺是一项传统艺术,很多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承。从法律角度讲,这种传授并不是简单进行利益交换的合同关系,还有着相应的传统文化内涵,不能简单的用法律来进行评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教授技艺,师傅还应潜移默化地教诲学生如何做人,是德艺双授。作为学生,必须尊师重教,不能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和物质回报,而应该明白,跟在师父身边不仅仅是学习技艺,同时也是在学习行规、学习做人。学生付出一些劳动,甚至是支付一些拜师礼,老师传授谋生技艺不能简单的把它认为是一种法律上的这种等价交换,也不能简单的认定成为一种合同关系。最近社会上热议的一些师徒纠纷事件,也引起了一些法律从业者的关注与讨论。然而无论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现有的法律都不足以对此进行准确的认定与判断。因此我认为这些纠纷应当回归到道德层面进行规范与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