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牡丹园中发新枝 评话今朝听马伟

艺术家简介

马  伟

1980年12月31日出生,中共党员,扬州市曲艺团扬州评话演员,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第四代传人,大专学历。1998年进入扬州曲艺团习艺,师从于著名扬州评话艺术家惠兆龙先生,并赐艺名为马晓龙,跟从先生专攻王派《水浒》,继承掌握了王派《水浒》的《武松》、《石秀》、《卢俊义》这三本传统书目,共520万字。常年坚持阵地演出,在淮阴,镇江,东台,海安,兴化,高邮,金坛等地的一线书场为老年人表演,每年参加三下乡到一线为农民演出并认真完成市政府的各项重大接待演出任务。

1999年参加了第三届江苏省曲艺节《武松回家》获得表演奖和节目奖。

2003年参加第四届江苏省曲艺节《武松打店》获得表演奖。

2006年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曲艺节创作并表演了《红楼惊梦》获得表演奖。

2005年在市专业技能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

2006年在市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曲艺类第一名。

2008年表演的《王少堂·过铁门槛》获得江苏省第二届芦花新人奖。

2009年5月参加第六届江苏省曲艺节表演《武松打店》获得优秀表演奖。

2009年6月入选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曲协主办的“首批江苏省优秀青年曲艺人才”。

2010年获得扬州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2年5月参加第七届江苏省曲艺节表演《教场打擂》获得优秀节目奖优秀表演奖。

2012年参与创作并表演中篇弹词《盛世红伶》该节目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节目奖。

2012年底被评选为扬州市三下乡先进个人。

2015年6月获得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江苏文华节目奖表演奖。

2016年当选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曲艺艺术委员会主任。

2016年10月获得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2017年10月17日,扬州大剧院,偌大的剧场里,座无虚席。上千名观众的面部表情,都跟随着台上这位演员,或惊讶,或悲伤,或痛快,或忧愁……用观众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拿魂”的表演。

台上的这位演员,名为马伟,就是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牡丹奖中,摘取“表演奖”的扬州评话演员。在马伟之前,扬州曲艺曾有惠兆龙、包伟,也曾摘取这项中国曲艺的最高奖项。然而,作为一名“80”后,能够在不到40岁的年纪,就在强手如云的曲坛中,如此脱颖而出,着实令人称奇。就连江苏省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芦明,也有点调侃马伟,说他是“低年龄、低学历、低职称”,可就是这样一位“三低”演员,却在“牡丹奖”上大放异彩。

或许,我们能够从这一晚,马伟表演的三段书目中,一窥究竟。

《武松杀嫂》

继承传统师出名门

一朵牡丹告慰先师

这一晚,马伟表演的一段书,名叫《武松杀嫂》。

在扬州评话中,以王少堂为代表人物的王派《水浒》,一直都是经典书目。一代宗师王少堂,致力刻画历史人物,描绘三教九流,借助丰富的生活积累来塑造形象,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变革、发展,形成个人说表细腻、神采夺人,具备“甜、粘、锋、辣”的白描艺术风格,成为扬州评话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部王派《水浒》,也造就了很多评话大师,如王筱堂、王丽堂、惠兆龙、李信堂等。

这段书,也是马伟在本届牡丹奖中,获奖的一段书目。看马伟的表演,是能够在一瞬间,就能把观众代入现场的,好像不是坐在剧院里,明明就在武松怒杀潘金莲的现场。随着马伟在台上,不断变化角色,忽是横刀怒指的武松,忽是心惊胆战的潘金莲,扬州评话的栩栩如生的质感,在舞台上是如此鲜明。舞台上的马伟,不仅是语言,还有手势、身段、步法、眼神,表情……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一个过度的表情,马伟就把这一段经典的书中场景,用极其细腻传神的表演,呈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在这段表演中,马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就是王少堂的“神出我心,情托己意”,任何一句台词,任何一个动作,一定是从内心出发,进而感动所有观众们的。这是扬州评话艺人们,几代传承的精神内核,在马伟身上,表现得格外淋漓尽致。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评话,马伟的学艺之路,同样艰辛。马伟出生于1980年12月,是一位地道的扬州人。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听书。每当家里父辈的收音机里,传出抑扬顿挫的扬州评话,他都会坐在小板凳上,安安静静地听上几个小时。他还自己找到戴步章先生,学习扬州评话的入门功。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马伟对说书的兴趣越来越浓。能够做一位说书先生,是少年马伟的梦想。那就报考扬州艺校吧,可是在首次报考时,却是名落孙山。但是,当时的考官惠兆龙先生,却发现这个小伙子有戏,最终还是让他进入了曲艺团。在曲艺团里,任德坤先生主教基本功,马伟如愿拜师惠兆龙先生,又得到过李信堂先生、杨明坤先生的点拨。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马伟特别记得,刚开始学书的时候,惠先生就交给他一套书:《武松》。700多万字,要让他在3个月内背出来。背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记得当时是夏天,马伟每天都坐在凉席上背书。3个月下来,书背成功了,两个膝盖磨出了两块黑疤。

正是有着那样的艰苦,才造就了今日的牡丹。在获奖之后,惠兆龙、马伟,也成为了全国曲艺界,罕见师徒两人都获得过牡丹奖“表演奖”的曲艺演员,而这一朵牡丹,也足以告慰惠兆龙先生的在天之灵。

《五虎大战康国华》

创新书目不断求变

飘扬过海传播评话

这一晚,马伟还说了一段书,名为《五虎大战康国华》。

这是源自扬州评话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在扬州评话的江湖之中,教场一直都是艺术高地,那时的评话艺人,以能在教场说书为荣。有一段时间内,说《三国》的康国华,可谓是教场霸主,而另外几派的说书艺人,就想联合起来,向康国华进行挑战。于是,书场内各表其艺,异彩纷呈。

在这段书中,马伟表现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在表演王派《水浒》时的《王婆表功》时,一段长达十多分钟的“贯口”,连绵不绝,一气呵成,博得掌声雷动。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在这段书中,马伟去学习、去模仿各个流派的表演特色,既有评话中的笑话,也有其他流派的说表,在一段几十分钟的书中,马伟说了四、五个扬州评话流派的代表作品,惟妙惟肖,生动自然。

正如很多听过马伟说书的书迷们都有一个感觉,马伟的书是时说时新的。一段《武松打虎》,他说过几百遍,但是每一遍都有所不同,都有新意。在不同的场合,马伟都会进行不同的创作。面对老书迷、面对大学生,他的书都是不一样的。在高校里说书,就连英语都加了进去,很快就能吸引年轻人来听书。

每一位评话演员,都要有自己的“看家书”。说实话,虽然马伟说的《水浒》,已经炉火纯青,但那毕竟是属于王少堂的。目前,马伟正在录制属于自己的一本书,名叫《王少堂》。《五虎大战康国华》,其实就是《王少堂》中的一段选段。

这是中国曲艺史上,首部以说书人为题材的长篇书目。通过说《王少堂》,自己也加深了对于王少堂的理解。在书中,王少堂不仅是一位评话演员,更是代表着扬州评话的整体形象。

王少堂能从一位籍籍无名的说书艺人,成长为一代宗师,他所经历过的坎坷和艰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令人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王少堂都坚持着“书比命大,艺比天高”的理念。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说好书更重要的事情了。在王少堂的一生经历中,这种坚持显得格外珍贵,也最为让人感动。

然而,《王少堂》这样的新书,对于评话演员来说,二度创作的难度极大。毕竟,书里的内容说的都是近代的事。比如教场的状况,他就不能说错。包括各个书场之间的距离和规模,丝毫不能有误。为了说好书马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教场,请教了多少位老扬州。 

其实,在说《王少堂》之前,马伟就自己做过很多有益的尝试。马伟自己说过几部新书,都是长书。一直以来,困扰扬州曲艺的最大难题,不缺好演员,就缺好本子。现在从事曲艺创作的好编剧,实在太少了。马伟则会进行自己的创作,他根据时事创作的《京都奇案》、《国话》,针砭时弊,言语犀利,一上书场,很受欢迎。他根据大热书籍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录制了一部分,也是好评如潮。

作为一位年轻的评话演员,马伟有机会飘洋过海,先后前往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说书。在这些国家,马伟的评话艺术超越了语言障碍,让老外们都为他鼓起掌来。

诚然,马伟能有今日的成就,和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扬州市文化部门,为马伟开设了名为“炼艺悟道”的扬州评话专场演出,先后在扬州、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为一位青年评话演员举办专场演出,这在扬州评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马伟计划在这一两年内,将全本《王少堂》搬上书台。

《广陵散》

评话艺术加上古琴

形式内容勇于创新 

这一晚,马伟还有一段书,名为《广陵散》。

相传魏晋名士嵇康在临刑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好在,这首千古琴曲并未绝世,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扬州评话+古琴”的演绎,呈现在观众们的面前。

扬州评话《广陵散》,也是从嵇康临刑时开始说起的,面对着漫天大雪,面对着前来为自己送行的朋友们,学生们,一身傲骨的嵇康,回首自己的一生,有亲近的朋友,也有仇视的敌人,可无论如何,魏晋名士的这一生,可谓精彩绝伦。在马伟的传神演绎中,观众们似乎也来到了行刑现场,看到一代名士的最后时刻,听到一曲生命的华彩尾章。

一般来说,扬州评话是属于个体表演艺术。一个人,一张嘴,就能表演出一段段传奇故事。而在那晚的演出中,马伟的表演有了“现场伴奏”,扬州著名古琴演奏家马维衡,在一旁弹拨古琴。忽是流畅柔和的《平沙落雁》,忽是慷慨激昂的《酒狂》,当然,还有那一首“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广陵散》。

这是一种全新艺术的结合,评话的人声,古琴的乐声,都有高低起伏,都有抑扬顿挫,每当评话的节奏,和古琴的乐声,在某一个高潮点上结合时,在那瞬间,就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最终,嵇康在评话声中离世谢幕,古琴也奏完了最后一个音符。

“扬州评话传承数百年,表演形式一直都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有一些创新,在保持扬州评话原有的精髓外,还要有新的表演形式,可以加入进来?后来我就想到了古琴,邀请到了马维衡先生,并请王兆根先生写了这段《广陵散》。这种形式可能不算特别成熟,但是起码这是一种尝试,希望能够带给扬州评话的观众们,另外的一种艺术感受。”马伟说道。

马维衡则说,自己也是第一次用古琴和扬州评话进行配合,根据评话中人物的情绪起伏,安排了《平沙落雁》、《酒狂》、《广陵散》等古琴曲穿插其中。“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评话和古琴的配合还是很相融的。”

其实,在节目彩排时,会有专家,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这段《广陵散》,和之前的扬州评话,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没有交代人物性格、故事背景,比如没有完整讲述一个故事……但是,这恰恰是马伟主动这样做的,当扬州评话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而马伟本人的艺术也到达这样的高度时,他需要的是一种“打破”,就勇敢地去打破一种常规,把自己对于扬州评话的理解,呈现在舞台之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年轻的马伟,都愿意给传统的扬州评话,注入属于自己的那一股力量,一股新鲜而有力的力量。

牡丹园中发新枝,评话今朝听马伟。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在扬州评话的历史上,在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惠兆龙、李信堂、杨明坤等一串璀璨的名字后面,一颗名为“马伟”的新星,已经冉冉升起。                            王  鑫

 

 

 

 

 

与爱尔兰讲故事人在瑞典福布拉故事节

 

与汉学家易德波在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