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平
杜镇杰、张慧芳合演《四郎探母》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南京的京剧市场异常热闹,京剧《大唐贵妃》《四郎探母》《大·探·二》《折子戏专场》《反武科》等5台剧目7场演出,连续4天在江苏大剧院和紫金大剧院轮番上演。其中,紫金大剧院22日晚的《四郎探母》和23日晚的《大·探·二》两场演出用“火爆”二字形容毫不夸张。
首先,这两场演出在销售阶段就战绩不菲,虽然演出时间与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主演的新版《大唐贵妃》存在档期冲突,最高票价也超过500元并不便宜,却仍能卖出9成以上票房,没有一张赠票。其次,从观众构成上来看,20-30岁左右的年轻戏迷占到八成以上,且有近半数年轻观众是自外地来宁看戏,如安徽、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西、山东以及辽宁等地,他们有的拖着行李箱,有的手捧鲜花,还有的拿着各式各样的签名物料,风尘仆仆。而演出当晚剧场内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和掌声更是令人震撼。每位主角和重要配角出场,都有响彻全场的“碰头彩”,每段唱腔的起腔、落调,甚至精彩过门全场都会齐声叫好并给予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时观众更是热情澎湃,谢幕返场欢呼声不绝于耳,散场后大批观众久久不退,冒着大雨围聚在后台出口,只为等候演员签名留影。
回顾近年来南京的戏曲演出,鲜少有如此火爆的场景,究竟是什么让戏迷如此兴奋,又为什么这两场京剧能够吸引如此之多的年轻观众?通过各方反馈不难看出,原因无非有二:好戏,好角儿。
《四郎探母》和《大·探·二》都是京剧骨子老戏,唱腔脍炙人口,剧情耳熟能详。前者是西皮唱功戏,后者是二黄唱功戏,两出传统唱功戏让观众一次性领略西皮二黄的不同魅力。尤其《四郎探母》行当齐全,是一个热闹且适合攒角儿的戏。该项目策划人杨超曾表示,北京长安、天津中华和上海天蟾是戏迷眼中最出名的三家专门看戏的剧院,但仍由于受地域及单位归属的影响,长安以北京院团的演出为主,中华以天津院团的演出为主,天蟾以上海院团的演出为主。而南京处于南北之间,刚好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为南北名家同台献艺提供契机。因此,主办方请到了北京京剧院的著名老生杜镇杰和著名青衣张慧芳这一对默契搭档,以及天津京剧院尚派名家李莉、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老生名家卢松、上海京剧院著名花脸唐元才来到南京和江苏省京剧院的演员们同台演出,京津沪宁四地联动。
两台传统好戏,外加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合作,令大家耳目一新,强强联合更让观众大呼过瘾。《四郎探母》中萧太后的扮演者李莉老师78岁,《大·探·二》中徐延昭的扮演者唐元才71岁,两位名家都有几十年不曾来南京演出,但登台之后一亮嗓立刻便征服全场。唐元才老师距离哮喘发作不足一月,身体状态并没有恢复到最佳,他在台上依然声如洪钟,字正腔圆。老艺术家们对演出的敬业,对舞台的尊重以及对观众的感激都令人感动。年轻戏迷们边看戏边在社交平台感叹:“南京戏迷最近吃得太好了!”“李莉老师不愧是第一萧太后!”“唐老爷子一嗓子封神!”“杜叔和琴师艾兵都卯上了,太过瘾了!”……还有观众幽默自嘲:“台上的演员嗓子没事,台下叫好把我的嗓子喊哑了。”李莉、唐元才两位老师也反复提及,看到台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他们很激动很开心。杜镇杰更是直言:“剧院把演出做到这个程度才叫经营!”
戏曲艺术传承需要台上台下共同努力,观众年轻就代表这个艺术仍然具有生命力。然而不少演出团体的问题在于高估自己的艺术水平,低估观众的审美水平。事实证明,真正的好戏和好角儿,从来都不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