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刘俊鸿

艺术家简介

陈德林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州市淮剧原团长、书记,现任名誉团长。淮剧“陈派”唱腔创始人,中国剧协会员,泰州市剧协主席。师从淮剧代表性人物筱文艳。15岁起学戏从艺,一路拼搏50多年,致力于对淮剧艺术的传承创新,创立独具特色的“陈派”唱腔。1983年获江苏省淮剧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一等奖”榜首;1989年获华东三省一市“飞鹰杯”戏剧电视大赛“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首次磁带大奖赛“一等奖”;五次获江苏省淮剧节或戏剧节“优秀表演奖”;2001年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等;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2005年在央视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长期播放专辑,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火炬手;2009年被授予国庆60周年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3年被泰州市政府授予文艺家“终生成就奖”。

《腊月雷》

《板桥应试》

《团圆之后》

《玉蜻蜓》

《刘贵成私访》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度过了50个春秋。他一生以艺术为生命,苦心孤诣地传承戏曲艺术传统,并积极探索创新,日积月累,经过无数的舞台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富有鲜明艺术个性、观众喝彩、专家首肯的淮剧陈派艺术,被誉为新时期淮剧自成流派第一人。   

通常人们一提到戏曲的艺术流派首先想到的就是唱腔。的确,唱腔是艺术流派中最富特征、也最容易流传并产生广泛影响的艺术元素。陈德林对淮剧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本文后面将有专述。但戏曲毕竟是综合艺术,唱腔只是完成戏曲的最高任务——创造角色、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陈德林之所以能在淮剧艺术中自成流派,正是他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潜心研习、创造性地运用戏曲综合艺术诸多手段,塑造了一个个形神兼备、富有独特艺术个性、鲜活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而逐步形成的。在上世纪80年代,陈德林主演经过整理改变的传统剧目《刘贵成私访》,努力张扬艺术创作个性,综合运用淮剧艺术手段,成功塑造了一个正义、机智、诙谐的骑毛驴私访、勇斗权奸的八省巡按刘贵成的舞台艺术形象。该剧上演之后,马上受到广大淮剧观众热捧,一时间,“乡乡传唱刘贵成,满街都是小毛驴”传为佳话,淮剧陈派艺术风靡可见一斑。

从创造角色形象的角度探究陈德林的表演艺术,我们可以从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如《牙痕记》《赵五娘》《六国封相》《团圆之后》和现代戏《爱情的审判》等剧目中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寻求陈德林表演艺术发展的轨迹。其中,排演《板桥应试》,是陈德林艺术生涯中一次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实践。成功塑造郑板桥的舞台艺术形象,充分显示了陈德林的艺术功力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一、表现人物的气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到创造角色、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可能有人会首先想到如何进行人物造型,以及怎样在舞台上以唱、做、念、打等戏曲程式把剧本所描写的人物树起来。陈德林凭多年的艺术经验,感到这些固然重要,但塑造人物形象的第一任务还是要认识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表现,把握了人物的“神”,才能刻画好人物的“貌”。《板桥应试》是一出以展示郑板桥内心冲突为主线的戏,尤其要抓住这一关键。

陈德林与主创人员认真研究剧本与相关资料,深入观察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寻找人物心理发展轨迹,确定了在此剧中郑板桥到底是“应试为官”,还是“归隐湖山”的内心冲突发展变化的三个回合。把握住人物的心理节奏,也就把握住了全剧的节奏,一出以人物内心冲突为主线的戏也被演绎得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掌握了人物的心理特征,人物的化装造型,人物的唱、做、念、打,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应对,表演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找到了依据,一个可以说服观众、可以征服观众、活脱脱的郑板桥的艺术形象就在舞台上树起来了。

二、在戏剧的规定情境下,活用戏曲程式塑造人物

陈德林习艺,科班出身,又拜淮剧名家筱文艳为师,有长期的艺术积累,对戏曲的“四功五法”有深厚的功力。但有这样的功力也不一定就能创造好角色,只有把握住人物的“神”,才能创造好人物的“形”。陈德林和导演在创排《板桥应试》的过程中,首先在把握郑板桥的精、气、神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每场每段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精心设计安排角色的唱段、念白、身段、动作等一招一式。这样,才有了舞台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准确生动,也才有了一场场戏的精彩纷呈。

例如在《板桥应试》第四场《考回》,这一场是郑板桥心理最复杂、内心矛盾冲突最强烈的一场。围绕“考得好”、“考得不好”,他自信、自悲;想起亲人,他自疚、自责。这一场,郑板桥的情态也最多样,他醉、他哭、他笑、他怪、他卧,情绪大起大落。在表演难度相当大的这样一场中,陈德林以扎实的艺术功力与精湛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节奏,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语言,把郑板桥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又似聪明、又似糊涂的艺术形象演绎得真切生动、淋漓尽致。

这场戏是陈德林努力使“体验”和“表现”归于统一、创造舞台艺术形象“这一个”的典型例证。观众明明知道这是一位淮剧表演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但是观众认同并赞赏陈德林对郑板桥的“这一种”解释和表现。专家同行则透过这种表现,看到了陈德林对历史人物郑板桥的深刻认识与体验。陈德林有一句艺术名言:创造角色、塑造人物要返璞归真。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率真”艺术精神。我们在陈德林创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身上看到这种率真的艺术精神。这种率真,其实就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物,产生一种共鸣,把我化为人物,再把人物化为我,以自己的“真性情”,演绎人物的“真性情”。要实现这种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要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与功力才能做到的。

三、充分发挥淮剧“唱”的优长,塑造人物,抒发感情

淮剧产生初期,曾是以唱为主的戏剧。后来发展丰富以后,唱仍然是淮剧表演艺术的主要手段。淮剧唱腔极富地方特色,粗犷而有韵味,或刚劲、或委婉,擅于抒情。唱词通俗易懂,平仄上口。句式、板式富于变化,流畅动听。大凡淮剧著名演员,十有八九都是以唱取胜。演唱也是陈德林的艺术强项,以优美唱腔抒发人物胸怀,是陈德林创造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也是淮剧陈派艺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陈德林是创腔编曲的行家里手。我国民族戏曲的音乐创作要依据某一声腔剧种的特有规范和特有风格——戏曲音乐的程式,去研创编写新的曲调。这种创作既是“旧曲沿用”,又要发展变化、新颖独特。其中难度是相当大的。在很长一段发展时期中,民族戏曲的音乐创作任务大多是由具有丰富艺术经验和专深的艺术功力的著名演员、著名琴师等人完成的,在这里一度、二度创作是合二为一的。

凭自己的艺术功力和艺术积累,陈德林对淮剧音乐规范的传统吃得是非常透的。在创编新曲调的过程中,他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本剧种传统音乐程式——唱腔、曲牌、板式、锣鼓点等艺术语言,并且用自己对其它剧种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涉猎,来丰富这种语言,同时根据新创剧目创造角色、塑造人物、展开戏剧冲突的需要,对淮剧唱腔发展变化创新。观众赞扬陈德林的唱腔既守淮剧规范,又能自由发展变化。如他选用【淮调】编创的唱段,既保有【淮调】唱腔的典型特色,又加进许多变化自由、柔和婉转的花腔,增强了【淮调】的抒情性。为了创造角色、表现剧情的需要,陈德林还在淮剧生行唱腔中引进了旦行唱腔的【大悲调】,并进行拓展、变化,丰富了淮剧的生行唱腔。运用大段唱腔抒发剧中人物感情,是淮剧的一大特色,也是陈德林的绝活。在《板桥应试》一剧最后一场“归去也”中,陈德林用四十四句的“归去也”唱段,把郑板桥在强烈的内心冲突中战胜自我、归隐湖山,向往渔樵耕读、寄情琴棋书画的情怀抒发得酣畅淋漓,形成了全剧的高潮。

陈德林的演唱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字清、音准、板正、腔圆,显示了他扎实的艺术基本功。由于他自己创腔编曲,他可以既充分表现他对角色、剧情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展示自己的声音特质与演唱技巧,在用嗓、开口、行腔、落音、装饰等诸多环节上用足功夫,形成了很鲜明的陈派唱腔特色。上世纪90年代初,陈德林声带动过手术之后,声音略显沙哑。陈德林在演唱中,化短为长,使自己的唱腔更为苍劲、老到,被同行誉为“淮剧麒派”。由于鲜明的艺术特色,陈派唱腔受到观众和戏迷的热捧并广为传唱。

总结陈德林戏曲音乐创作和演唱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当今戏曲音乐、戏曲声乐的发展进步,是十分有意义的。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