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独特的个性之一。整体思维思想虽贯穿于整个传统文化之中,先秦的老庄思想表现的尤为突出,其中《老子》所蕴含的整体思维思想最为集中也影响最大。本文就《老子》一书的整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的关系以及整体思维的独特价值作一简要的探析。
首先我们来回答什么是“整体思维”。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整体思维即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可见,整体思维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将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整体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任何一个局部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存在,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思维等,这种思维方式在《老子》的思想中普遍存在。不过,当我们深入地关照《老子》的原典之后可以发现,这种系统思维还不能深刻地表达《老子》真实的整体思维思想,他有着更加深刻的哲学意蕴,值得我们深究。
必须交代的是所谓的整体思想,是相对、比较后的概念。在一百多年前所谓的“西学”没有大量涌入我国之前,是没有这个“整体思维”的称谓。“整体思维”是相对于“分析思维”(又称逻辑思维)而存在的一个概念,比较而言,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分析思维相对比较弱,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没有首先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老子》一书,处处充满着整体思维思想。其贯穿全书的“道”的概念,“一”的概念以及“处下”“往回走”等思想,都是“整体思维”的具体反映,也表现出独特思维价值。
“道”,由本意的行走、道路,延伸为方法、规律等,属于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在我的认知中与物质无关,但在《老子》的思想里他将“道”描绘成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打破了常有的认知范围,使“道”具有了绝对性,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整体特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而且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老子》还提出了“一”的概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产生的,“一”是万物的源头,一切事物都不能跳出“一”的存在。非常值得思考的是,他虽然认为“一”产生了“二和三”,但认识世界不是从“二、三”中探求,而是“抱一为天下式”,是持守、回到“一”中,这是典型的整体思维思想。
此外《老子》中反复表达的“处下”“往回走”的思想,更是“整体思想”的直接表达。如:大小、明暗、强弱、虚实、高低、挫锐、古今、静动、智愚、无有等相对的概念最为明显,不仅要求“处下”,而且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是对“一”和“道”的回归,也是整体思想的重要内容。
显然,整体思维思想有其优越的一面,如直觉性,综合性,稳定性比较发达,更能艺术的表达事物的存在,有时能够直指事物的本真,省去繁琐的论证过程。但是其劣势也极为明显,如模糊性、弱于分析,非量化、非科学等等,缺少现代逻辑思维和科学思想等。
虽然,整体思维思想存在诸多的局限,但是这种思想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产生了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且这种思想通过几百年近现代科学主义的过度倡导,不仅可以修正“分析思维”的不足,更表现出他的前瞻性和深邃性。其实,《老子》整体性思想我们并没有完全的领会,他的整体性比现代的系统性要深刻、彻底的多,他并不完全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他的整体就是局部,局部就是整体,接近于现代的“全息理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终极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