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纯化与创造

吴为山

艺术家简介

徐诚一

1959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7年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工艺雕刻专业本科毕业,同年获得刘海粟奖学金三等奖,1987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原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任教,2000年担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副教授,2002年担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担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雕塑艺术大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江苏省美协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专委副主任、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艺委会副会长、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易斯顿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9年雕塑《李白》入选“香港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展”,1990年雕塑《少女》获“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铜奖,1993年雕塑《相扑为戏》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1996年木雕《小辫子》获“江苏省首届雕塑展”优秀作品奖, 1997年雕塑《拳击》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1999年雕塑《希望》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金奖空缺),2000年木雕《阿福》获“首届中国雕刻艺术节雕刻艺术大赛”三等奖,2001年雕塑《我们赢了》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2002年陶瓷《裂》入选“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9年雕塑《远去的琴声——阿炳印象》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0年雕塑《谷雨》入选第三届世界雕塑大会“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作品展”,2012年雕塑《学游泳》入选“苏州金鸡湖首届雕塑双年展”,2012年雕塑《梅兰芳》入选“经典艺术——国家画院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2014年雕塑《行走阿炳》入选第四届世界雕塑大会“中国当代写意雕塑展”,2014年雕塑《皇甫隆》荣获“朝圣敦煌”首届全国城雕展特别奖。多次举办个人展览,并出版了《徐诚一文集》等著作。雕塑《希望》《阿炳》《梅兰芳》《老子》等四十多件作品分别捐赠给各大美术馆和学校。

《希望》

《远去的琴声》

《南京保卫战》

《皇甫隆》

《拳击》

《八大山人》

《梅兰芳》

《行走阿炳》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偏好,这种偏好来自于气质深处,久而久之融入创作而形成风格。所以说风格的第一要素是真,它是艺术家生命的自然流露。通过造作而得来的 “风格”只不过徒有躯壳。因气质的缘故,艺术家往往特钟情与其性格、美感相近的艺术,且吸收优质而补充滋养其创作。比如毕加索喜欢非洲木雕,布德尔迷醉东方雕刻,齐白石玩味民间造物……

我说这些无非是想为读者引见中年雕塑家徐诚一的艺术,诚一君素以构思奇妙,造型真率,情韵脉脉而见长。他获第八届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一系列木雕以及综合材料作品皆体现了他的奇思妙想。我与他相识于二十六年前,当时他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雕刻专业。该专业课程很特别,不仅有西式学院的一套雕塑教学路子,也学习民间的泥塑与玉雕。基础课程临摹麦积山童男童女等中国古代造像,同时也作人体、肖像写生。中西手法并用的背后是两种文化的交合与碰撞。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见效慢,不易一下子显出人才,因为需要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但是可以为厚积薄发打下基础。诚一君是一位重思考的艺术家,始终在创作实践中寻求找到自我、在肯定与否定中确定自己的路向。这是一个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且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者的素质。最近我看到他以德化瓷工艺与材质而创作的一批瓷塑,精妙之极!!形象具有民间泥塑、木雕的意味。手感细腻,不仅有千年德化的瓷韵,更富有现代雕塑造型的奇、妙,在形式感方面借鉴了民间木雕透视变形的造物手法,这是传统深入心灵而外化的结果。这也给当代雕塑家何以承古创新,提供了一个思考。民间艺术,尤其是地方性工艺品类,是集体意识的体现,这种“集体”性是制约个性创作的强大势力。从材料特质到工艺流程,在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诸方面皆形成定势,题材也相对固定。在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的地区,这种定势更为明显。如何将这种定势转化为创造的资源,并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予以拓展,这是目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当前艺术创作所面临的课题。诚一君可贵之处,是站在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反思自身艺术道路,试图“在德化瓷塑中寻找到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表现形式风格的传承痕迹”、他说:“在德化,我学到了许多在学院架上雕塑中体会不到的东西,我将这种原生态民间的瓷塑技艺的体验与碰撞,化为我在创作中领悟和学习传统艺术的积淀过程,以求使困惑中的我能够寻找到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雕塑创作契合点。”诚一选择德化瓷,这与他的个人偏好有关,他的审美是趋向细而不腻、妙而不巧、润而不滑的。因此,他可在与德化瓷的神遇中而契合。王朝闻先生在《雕塑雕塑》一文中曾将非雕塑的器皿作为雕塑造型获得意趣和妙意的参照。同样对德化瓷的借鉴更是雕塑思维的延展。

诚一君寄托自己的艺术创新于“原生态民间的瓷塑。”并在德化建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他的介入使一向封闭的德化感受到一个“异乡人”的存在对其传统观念的冲击,而对他而言在采用传统瓷土的过程中被唤起了一种历史的记忆。这令人联想起高更当年远离文明之都巴黎去太平洋塔希堤岛的情景,这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文化行为。在当今常常有人把深入生活作为形式,把对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学习当作恩赐。但是,诚一君是冷静的、真诚的。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一贯勤于笔耕以记录整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理论归纳。对德化瓷的深度研究将养在深闺千年的瑰宝露出真容,放出传统厚重而神秘的艺术之光。这是诚一君对学科的贡献。而在这种研究整理的过程中他也获得了德化瓷的深深滋养,艺术更为温润亲和、从容典雅。那德化传统的观音渐渐化为人间的万象百态富于宽厚仁慈。可见人与艺术的相互造化作用。作为同道,我为诚一君不断充实与不断否定自己的精神而感动,也为他以文字的形态而塑造心魂而高兴。

(选自《有德乃化》书序)